Results 31 to 40 of about 2,365 (193)
我所从1982年开设“环颈雉驯化养殖技术的研究”科研课题,现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种雉鸡群,经过四年的人工孵化,取得了较好的孵化成绩,并总结出较成功的雉鸡卵人工孵化技术。我所共有三台大型孵化器,每台入孵火鸡卵一万枚以上。而我所种雉鸡群小,入孵雉鸡卵数量少,考虑到孵化成本,不可能专用一台孵化器孵雉鸡卵。因此,我们采用与鸡卵同机孵化和分批入卵的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此种方法效果很好。这个结论与B、Banbkobuz等(苏联:1985)的报导是不一致的 ...
李秋香, 周宝仁
doaj
众多研究证实鸟类受精卵的孵化失水率与孵化率以及幼雏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朱鹮是世界濒危鸟类,但有关朱鹮孵化失水率的研究却比较少见。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人工孵化技术对朱鹮受精卵的孵化失水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出雏受精卵在破壳前的平均失水率和日均失水率分别为(1071±192)%和(043±008)%,均显著高于未出雏受精卵。出雏受精卵在孵化前期(1—9 d)、中期(10—18 d)和后期(19—25 d)的日均失水率相对稳定,而未出雏受精卵则表现出前期日均失水率较高 ...
杨海琼 1 李裕冬 2
doaj
Influence of Handling Time of Broodstock, Sperm and Eggs during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Chum Salmon Oncorhynchus keta on the Emergence Rate of Fry [PDF]
W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handling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broodstock, sperm and eggs during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of chum salmon, on the emergence rate of fry.
伴, 真俊+3 more
core
本文以成都动物园饲养的1对灰鹦鹉及其于2003~2009年间产下的19枚卵和孵化出的17只幼年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成年灰鹦鹉在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巢箱的设计制作、人工孵育流程、人工育雏饲料配方等,并以收集自然育雏条件下雏鸟增重的数据为依据,对人工育雏幼年鹦鹉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给配对的灰鹦鹉提供种类丰富、营养均衡的食物是繁殖的关键;繁殖巢箱是自然孵育的关键;人工孵育是提高灰鹦鹉繁殖率的重要手段;灰鹦鹉的孵化期为28~30 d。
李洪文+3 more
doaj
花尾榛鸡俗称“飞龙”。属于松鸡科,榛鸡属。广泛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由于近年来森林的大量采伐及无计划的猎捕,影响榛鸡的正常生栖与繁殖,数量日趋减少,对这种稀有珍禽应积极保护。研究榛鸡的人工孵化,将有助于今后养殖及引种驯化工作的开展。关于榛鸡孵化技术及孵化期的研究,国内报导很少。在有关榛鸡生态特点的几篇论述中介绍的榛鸡孵化日期,其说法不一,差异较大。我们在一九八○、八一两年,对榛鸡卵进行了人工孵化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试验材料一九八○年初夏,在九三科研所,利用干燥恒温箱 ...
鲍增范
doaj
经对140枚鸸鹋卵人工孵化的观察,发现孵化的适宜温度为36.8~36.4℃,湿度的适应范围为27%~61%,孵化期卵减重率在13%~17%时能得到最佳孵化率.卵平放并进行上下180度翻转能大大提高出雏率和健雏率.
卢宝泉, 张丽敏, 张涛
doaj
編集:水産研究教育機構 北海道区水産研究所斜里川におけるサクラマスの自然再生産 大熊一正.3-8. 「食べられない魚」づくり 宮本幸太.9-11. サケの発眼卵放流に適した河川環境の検討 飯田真也.12-15. サケ仔魚の発育と飼育開始時期の地域差について 大本謙一.16-19. さけます関係研究開発等推進会議 研究部会 福若雅章・鈴木健吾.20-21. さけます報告会 平間美信.22-23. 第25回北太平洋溯河性魚類委員会(NPAFC)年次会議の概要 佐藤俊平.24-26 ...
core
2013和2014年,利用爬行动物卵全自动孵化器和温湿度全自动记录仪分别在所设置的26.5℃、27.5℃、28.5℃、29℃、30℃、31℃、32℃、33℃、34℃、34.5℃、35.5℃和36.0℃共12个温度梯度对288枚扬子鳄的受精卵进行了人工孵化,结果发现:(1)扬子鳄卵可以在全自动孵化条件下成功孵化出幼鳄,并在29℃~34℃孵化温度区间具有最高的出壳成活率;(2)孵化温度≤27.5℃或≥35.5℃时,均不能孵化出成活的扬子鳄;(3)扬子鳄全雌个体的性别定向孵化温度初步确定为29 ...
方黎明 方盛国
do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