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1 to 116 of about 4,513 (116)
Some of the next articles are maybe not open access.
, 2018
由于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全国许多地区均可能面临持续的大气煤基PAHs污染.为此,本文选取PAHs污染相对严重但缺乏足够关注的广西、四川、贵州与云南4个西南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基PAHs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一套综合评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分析不同情景下西南四省(区)煤基PAHs排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维持情景下,未来10年煤基PAHs排放相对增长率的省份次序为:广西(44.54%)>贵州(29.44%)>云南(26.37%)
梁丽琨+5 more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
由于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全国许多地区均可能面临持续的大气煤基PAHs污染.为此,本文选取PAHs污染相对严重但缺乏足够关注的广西、四川、贵州与云南4个西南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基PAHs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一套综合评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分析不同情景下西南四省(区)煤基PAHs排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维持情景下,未来10年煤基PAHs排放相对增长率的省份次序为:广西(44.54%)>贵州(29.44%)>云南(26.37%)
梁丽琨+5 more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
, 2015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是较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更为复杂和综合的概念。论文在分析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为研究主线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Ecosystem-Services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SECC)的定义,即某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能支撑的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并构建ESECC评估模型 ...
曹智, 闵庆文, 刘某承, 白艳莹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是较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更为复杂和综合的概念。论文在分析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为研究主线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Ecosystem-Services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SECC)的定义,即某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能支撑的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并构建ESECC评估模型 ...
曹智, 闵庆文, 刘某承, 白艳莹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
城市生态建设
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多源空间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与回归模型,系统揭示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水生态空间呈现"先减后增"的阶段性演变特征,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战略形成时空响应;水生态空间与农业、城镇空间交互转换剧烈,经济发达区域空间冲突尤为突出;空间演变受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双重驱动,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则调控特定区域的转换强度。研究建议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差异化管控体系,重点协调城镇扩张与生态保护矛盾,为长三角生态空间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培贤 张, 梓豪 米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
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多源空间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与回归模型,系统揭示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水生态空间呈现"先减后增"的阶段性演变特征,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战略形成时空响应;水生态空间与农业、城镇空间交互转换剧烈,经济发达区域空间冲突尤为突出;空间演变受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双重驱动,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则调控特定区域的转换强度。研究建议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差异化管控体系,重点协调城镇扩张与生态保护矛盾,为长三角生态空间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培贤 张, 梓豪 米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
校外实践能否提高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来自S省四县32所学校的证据
公众与政策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双减"政策推动下,校外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如共情、合作、责任感、心理韧性等)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校外实践活动存在资源分配不均、活动设计同质化、教育效果难以量化等问题,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参与机会显著不足。本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框架,系统探讨校外实践活动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效能。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揭示协同育人机制的三重逻辑、校外实践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内在关联,提出三维驱动模型,并针对当前实践困境提出优化策略 ...
昕霖 贾, 莉莉 李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