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31 to 40 of about 297 (118)

蓝狐母系起源及谱系重建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1
蓝狐是圈养北极狐(Vulpex lagopus)的主要品种。因缺少科学有效的遗传管理,引进种兽后代逐年退化,造成反复引种的依赖性局面。为保持蓝狐种群的优良性状,开展科学选种选育、降低近交的概率,分析122只引进芬兰蓝狐的线粒体DNA DLoop区294 bp序列,结合已发表的野生、圈养北极狐种群单倍型数据进行母系追踪,应用11个微卫星位点的复合扩增对其中53只进行单亲亲权鉴定。结果表明:蓝狐种群仅有1种单倍型,血统单一,与瑞典养殖种群、西伯利亚野生种群关系密切。11个微卫星位点累计排除概率达到0 ...
聂子涵 1 武晓宇 1 孙锴 1 樊攀 1 魏来 2 刘志平 1 李波 1   +2 more
doaj  

三种圈养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差异分析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3
川、滇、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Rh.bieti、Rh.brelichi)均为我国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作为典型的食叶动物,其肠道微生物组特性研究也备受学者关注。为探究川、滇、黔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结构,促进金丝猴胃肠道健康及为相关疾病防控提供参考数据,以北京动物园管理处圈养的3种7只金丝猴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测序及分析技术,开展相同圈养环境下3种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圈养健康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 ...
张媛媛   +7 more
doaj  

高龄大熊猫的饲养管理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1
为做好高龄(年龄大于30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饲养管理,提高圈养大熊猫种群福利及维持种群整体健康水平,通过调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3例高龄大熊猫的饲养管理策略,定量分析了调整前后大熊猫的体重、粪便量。结果表明:经过调整饲养管理方案后,3只高龄大熊猫中的2只体重增加显著 ...
彭文培谢意黄祥明吴孔菊杨奎兴王树群李翰
doaj  

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5
物种谱系是种群管理的必要前提,大猩猩被列为IUCN极危物种。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始于1973年,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8只存活个体。为了更好地科学管理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对收集到的大猩猩中国区谱系及其扩展谱系进行了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平均增长率λ=0.968,呈下降趋势。种群奠基者共14只,潜在奠基者1只。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87.24%的基因多样性,无近亲繁殖情况。根据现状分析结果,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是一个极小的种群,该种群的发展壮大有待于加强国内自身繁殖 ...
廖 辉 袁 梨 殷毓中 张邓华 姚 勇 钟 灵 周 俊
doaj  

绿尾虹雉迁地保护现状及对策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9
通过对我国特产雉类绿尾虹雉野外种群状况和圈养繁殖状况研究的调查,对其迁地保护现状做了分析和总结。绿尾虹雉圈养繁育难点主要有:圈养与栖息地海拔和气候环境差异较大使圈养个体易患疾病,存活率低;圈养繁殖率低,繁育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圈养种群缺少基础建立者,导致近亲繁殖。本文针对以上难点提出了该物种今后迁地保护相应的对策:根据野外生态环境选择圈养场地,建立生态式笼舍和繁育场所;科学地进行繁殖管理,提高繁育水平和繁殖率;建立疾病防预体系和卫生防疫制度;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希望能为今后绿尾虹雉圈养保护提供参考。
张敬 1 邓江宇 2 马红 2 罗毅 1 陶玉静 3 李莹1左琳 2 张成林 1
doaj  

江苏大丰麋鹿种群及管理模式探讨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2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为研究对象,探讨麋鹿种群管理及保育对策。结果显示:1986~2011年,大丰麋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在7.7%~27.1%之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3.6%(n=25)。大丰麋鹿种群的管理有4种方式,即圈养、半散养、野生放养和异地寄养。圈养生境面积小,麋鹿采用全年人工补饲;半散养生境面积较大,以第一核心区麋鹿为例,其种群密度从1998年的0.825头/hm2增加到2011年的3.06头/hm2,平均增长1.9%(n=14)。野生放养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基础和前提 ...
侯立冰   +4 more
doaj  

群养猎豹的正强化行为训练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2020年全年,太原动物园对8只群养猎豹(Acinonyx jubatus)进行了系统的正强化训练。依据群养个体相容性,将每2只猎豹个体分隔在1个笼舍中,仅由1名训练员就可以在40 min内完成对8只猎豹的全部训练内容,并可以有效减少训练时的个体干扰及攻击行为。对猎豹的训练项目、行为要求、使用口令、训练进度、训练目的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群养个体在训练时的空间分隔、时间安排、如何减少食物争抢等训练要点,为圈养猎豹及其他物种的群养动物训练提供参考借鉴。
崔媛媛卫泽珍刘珑雷钧王鹏
doaj  

人工圈养对短尾猴的影响初报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1995
比较安徽黄山鱼鳞坑群短尾猴人工圈养前后的种群生态学和行为学资料表明,人工圈养:(1)降低了个体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增加了幼体的出生率和幼体死亡率,结果使种群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2)加速了猴群的分群进程;(3)使个体间的友好行为频率下降,社会联系减弱;同时,攻击行为频率上升,导致群体结构松散。文中分析了人工圈养中人工投饵、人为地限制猴群活动空间范围和游人对上述诸问题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改善和加强管理的措施。
李进华, 王岐山, 葛继志, 曹刚
doaj  

圈养金丝猴饲养管理刍议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07
迁地保护是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加强圈养金丝猴饲养管理,对扩大种群和拯救这个物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动物园金丝猴的饲养管理进行了阐述,旨在改进圈养金丝猴的饲养管理和改善生活条件,加强保护。
唐珞, 王洁, 许锋
doaj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野生和圈养华北豹肠道真菌多样性的分析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0
肠道真菌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北豹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对其肠道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是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选取24份野生华北豹粪便样品、7份圈养华北豹粪便样品,运用18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野生和圈养华北豹肠道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芽枝霉门 ...
华彦 1   +6 more
doaj  

Home - About - Disclaimer - 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