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41 to 50 of about 1,236 (180)
中国动物园灰冠鹤与黑冠鹤圈养种群分别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杂交冠鹤出现于1991年。根据2012年冠鹤谱系记录,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灰冠鹤圈养种群共有158只存活个体;黑冠鹤圈养种群共有25只存活个体;杂交冠鹤圈养种群共有34只存活个体。灰冠鹤是中国动物园圈养冠鹤种群中的优势物种,2005~2012年该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41,呈下降趋势。灰冠鹤圈养种群中育龄个体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不足。灰冠鹤与黑冠鹤种群都是以圈养出生个体为主。灰冠鹤种群有6只建立者,5只潜在建立者。
周军英
doaj
在现有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谱系调查基础上,2019年发放问卷,对我国褐马鸡种群和饲养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圈养褐马鸡种群共有存活个体121只,饲养在全国7个单位。种群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圈养种群建立者11只,潜在建立者12只,835%的个体处于繁殖年龄,种群未来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圈养个体存活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在存活时间和繁殖间隔方面,雄性均比雌性长;种群中28%个体的祖先得到确定,人工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 ...
张丽霞孙冬婷胡昕朱向博张敬晁青鲜卫泽珍张成林
doaj
为了解圈养条件下小熊猫对人工环境的选择和行为习性,为笼舍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在春夏两季对圈养的10只小熊猫进行了行为观察。结果表明,与野生小熊猫白天主要以活动行为为主不同,圈养小熊猫白天以睡和卧等安静行为为主(68.32%),对行为发生的地点具有明显的选择性(P0.05)。自然生长的树为圈养小熊猫的首选地点(53.6%)。小熊猫在地面主要以活动行为为主(83.06%),对笼箱的结构和材料没有明显的选择性(P>0.05)。因此,圈养小熊猫笼舍内最好能种植树木,而笼箱的结构和材料则依景观的需要进行设置。
黎绘宏+4 more
doaj
讨论了广州地区圈养繁殖小熊猫的技术要点,基于小熊猫行为研究的笼舍环境设计,以及圈养小熊猫的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提出了适度驯化有助于动物管理、生物安全防制疾病的观点。
王兴金+3 more
doaj
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精料是其重要的日粮组分,为探讨圈养大熊猫对精料的消化情况,选取3只成年大熊猫,分别饲喂营养含量相同的蒸制窝头和膨化饲料各40 d,分析大熊猫食用2种精料后粪便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饲喂膨化饲料的大熊猫粪便量显著高于饲喂蒸制窝头的粪便量 ...
刘赫张轶卓何绍纯马涛张成林
doaj
人工养麝已经取得了笼养、舍养及小型圈养的成功经验,但在群体饲养方面,迄今尚未见报道。笼养和舍养纯属个体饲养,至于一雄多雌或多雄、多雌的小型圈养,因其饲养目的和管理措施均无集群要求,故基本上也是个体性质的饲养方式。从理论上讲,麝的先天独居性可能是群养的主要障碍 ...
邓凤鸣
doaj
2014年12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6月,采用扫描观察法结合焦点动物观察法交替对德清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种群的朱鹮个体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按照朱鹮行为的功能和目的共计描述定义朱鹮行为8类55种,其中停歇行为4种、警戒行为4种、整理行为10种、运动行为3种、社会行为8种、繁殖行为12种、觅食行为7种、刻板行为7种。比较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的行为差异发现 ...
邱国强 1+4 more
doaj
为研究圈养雌性黑熊(Ursus thibetanus)妊娠中后期尿液中孕酮含量变化规律,试验采用酶联免疫技术,2016年10月11日开始,至12月13日止,连续2个月测定四川养麝研究所黑熊养殖试验场6头圈养母熊妊娠中后期孕酮的含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3头圈养繁殖母熊孕酮含量最高值为39.54 ng/mL,最低值2.45 ng/mL,其中孕酮含量测定值在11月可达10 ng/mL以上; 对照组3头取胆母熊,孕酮含量最高值32.62 ng/mL,最低值0.05 ng/mL ...
郑程莉 刘太秀 周 磊 汪晓郓
doaj
对大连森林动物园圈养条件下北极熊的饲养管理、发情交配、繁殖及幼仔人工育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北极熊在动物园的饲养与繁殖,尤其在人工育幼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希望对北极熊的圈养繁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毕延台, 于淼, 姚琳, 韩晶晶
doaj
1936年英国人史密斯在上海兆丰公园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小熊猫.1953年2月成都动物园首次饲养了水熊猫.1954年6月29日,北京动物园的小熊猫首先创下圈养繁殖记录,一胎产下2仔,但未能成活.1961年,上海动物园创下成功繁殖小熊猫并成活的先例.1977年6月1日,重庆动物园小熊猫成功繁殖出子二代.目前,小熊猫在中国的圈养种群为256只左右,分散在30家饲养单位,圈养种群已初具规模,基本不需要野捕捉补充种源.
胡洪光, 沈庆永
do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