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61 to 70 of about 1,236 (180)

圈养红斑羚的繁殖生态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1996
圈养红斑羚的繁殖生态吴锋,张词祖,卫士德,周建华,丁明山(上海动物园200335)上海动物园饲养红斑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对红斑羚的繁殖规律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总结,获得了许多在野外无法获得的珍贵资料。本文详尽地报道了圈养红斑羚的繁殖生态资料,为进...
吴锋   +4 more
doaj  

圈养野生动物主观感受定性评估方法概述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5
动物福利科学一直强调关注个体动物的主观感受,科学评估动物的主观感受在有效提升动物福利状态、改进动物管理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与通过行为数据及生理数据评估动物感受的定量方法相比,定性评估法具有耗时短、实时评估、便于多机构同步收集数据等多项优势,在动物园等圈养野生动物机构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用于定性评估圈养野生动物主观感受的现有方法包括:1)以动物的情绪状态特征和(或)行为特征为评估项的定性评估法; 2)基于动物自身的行为选择评估其主观感受的新方法——认知偏差法。本文也讨论了农场动物 ...
崔媛媛 卫泽珍 刘 珑
doaj  

3例圈养长颈鹿最急性死亡症候群的病理学诊断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8
圈养长颈鹿最急性死亡症候群是一种由于长期的营养不平衡和环境应激因素而出现的以心脏浆液性脂肪萎缩、肠胃道症状、肌肉变性、水肿和肺炎为主要病理变化,最终导致圈养长颈鹿无明显临床而突然死亡的疾病。本文作者于2015年在台湾大学访学期间,参与诊断新竹六福村野生动物园2例和台北市立动物园发生1例圈养长颈鹿最急性死亡病例。经尸体剖检发现3个病例均出现尸体消瘦,心脏浆液性脂肪萎缩,瘤胃鼓胀,皱胃有少量捻转胃虫寄生; 此外,出現腹腔腹水增加,肠系膜间脂肪和肾盂部呈现浆液性萎缩,舌体部背侧溃疡,膀胱内膜点状出血等病理变化。
翟少华 金天纵 张品御 叶子宁 金仕谦 张志华 刘振轩
doaj  

重振雄风——卧龙圈养大熊猫的“性教育”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06
一、阴盛阳衰——圈养雄性大熊猫繁殖力极为低下自从1963年世界上第一只人工繁殖的大熊猫诞生以来,圈养大熊猫的人工繁殖一直面临着三大难关:配种难、育幼难和受孕难。一直以来有繁殖能力的雄性大熊猫低于雌性。人工饲养的大熊猫有80%以上的雄体丧失了交配能力,
张和民, 李德生
doaj  

圈养猕猴营养性脱毛的治疗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4
在野外生境中,猕猴很少出现脱毛的现象,但在人工圈养的环境中,猕猴的脱毛现象较为普遍。猕猴脱毛不仅影响了观赏效果,而且严重影响了猕猴的身体健康。为了改善成都动物园圈养猕猴的脱毛现象,在对脱毛病情的综合分析后,采用在日粮中添加复合预混料(主要成分是维生素、矿物元素和氨基酸)的方式进行治疗。(30±5)d后,脱毛区均逐渐开始长出了黄色绒毛,又经过(20±5)d后,脱毛区被毛基本长齐,富有光泽,动物体型丰满结实。且在停用预混料之后,被毛有褪色的迹象。结果表明:圈养条件可以通过添加复合预混料来治疗猕猴营养性脱毛 ...
桓宗锦 余建秋 赵 波 刘选珍 毛 杰 汪田国 凌 焘
doaj  

人工圈养对短尾猴的影响初报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1995
比较安徽黄山鱼鳞坑群短尾猴人工圈养前后的种群生态学和行为学资料表明,人工圈养:(1)降低了个体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增加了幼体的出生率和幼体死亡率,结果使种群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2)加速了猴群的分群进程;(3)使个体间的友好行为频率下降,社会联系减弱;同时,攻击行为频率上升,导致群体结构松散。文中分析了人工圈养中人工投饵、人为地限制猴群活动空间范围和游人对上述诸问题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改善和加强管理的措施。
李进华, 王岐山, 葛继志, 曹刚
doaj  

圈养马来穿山甲维生素B缺乏症及其防治初报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9
本文目的是报道圈养马来穿山甲维生素B缺乏症及防治方法。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救护与保育研究基地,通过对1例发生后肢运动障碍的圈养马来穿山甲DY14临床症状和死亡后尸体解剖症状观察,结合与DY14具有同样临床症状的个体DY10使用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的治疗效果以及提供的人工饲料存在B族维生素缺乏的问题,初步诊断DY10和DY14两个体为维生素B缺乏症。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穿山甲对B族维生素的需求,回顾了基地内圈养马来穿山甲类似B族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病情况 ...
张富华 邹翠云 于艺爽 王文华 徐娜 吴诗宝
doaj  

圈养丹顶鹤幼鸟的行为发育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3
为了研究圈养丹顶鹤幼鸟的行为发育规律,为今后的丹顶鹤保护以及再引入工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2011年6~9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对6只笼养丹顶鹤幼鸟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圈养丹顶鹤幼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行为谱及其变化和日间行为规律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周龄的增加,幼鸟的休息行为时间分配随着周龄的变化明显减少,游走、取食、理羽和警戒行为的时间分配随着周龄的变化有所增加,而玩耍行为的时间分配先逐渐增大然后减少并稳定。最后,圈养丹顶鹤幼鸟的各行为时间分配分别为:游走14.83 ...
曹雨, 吴建平
doaj  

[The airway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newborns with micrognathia and laryngomalacia]. [PDF]

open access: yesLin Chua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 2023
Wang J, Xu M, Jin L, Gu M, Li X.
europepmc   +1 more source

新老饲养员轮换对黔灵山动物园大熊猫行为规律的影响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为探究新老饲养员轮换对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行为规律的影响,以贵阳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大熊猫馆的2只圈养大熊猫(海浜和星宝)为研究对象,在2023年2—10月,采取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时间记录法在固定时间段对圈养大熊猫的运动、采食、刻板和休息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用以对比分析3种饲养员轮换类型(A组为3名老饲养员;B组为3名普通新饲养员;C组为3名专业新饲养员)对圈养大熊猫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B组饲养员会导致大熊猫刻板和运动行为显著增加(P < 0.05),其中,
李达   +7 more
doaj  

Home - About - Disclaimer - 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