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81 to 90 of about 3,621 (200)

斑头雁弃卵 人工孵化试验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1989
斑头雁(Anser indieus),是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内种群数量大,而且具有一定观赏和经济价值的夏候鸟。每年四、五月产卵期,仅鸟岛一处就有弃卵三、四千枚。在以往的有关资料中,一般认为斑头雁弃卵是亲鸟在孵化过程中推出巢外的死卵。我们经过观察认为造成弃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未受精卵。并在1987年繁殖期,对弃卵首次进行了人工孵化试验。试验结果证实弃蛋有较高的受精率,是可以孵化出雏雁的。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初报如下: 一、弃卵的选取和分组斑头雁弃卵有“窝边蛋”和“埋窝蛋”两种 ...
高元洪, 孙庭勇
doaj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大斑啄木鸟的生态观察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08
2005~2007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大斑啄木鸟的生态进行了观察,观察表明,该鸟在本地区为留鸟,繁殖后比繁殖前的种群数量增加85.7%:3月下旬开始交配,4月上甸产卵,窝卵数3~6枚,孵卵期11 d,孵化率94.1%,繁殖成功率87.5%,育雏期21 d;食物以农林害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占90.4%,植物性食物占9.6%。
王拴柱, 王建萍
doaj  

カイコの卵黄たんぱく質ビテリンの分解に関与するプロテアーゼの性状、一次構造および生合成機構に関する研究 [PDF]

open access: yes, 1991
名古屋大学NAGOYA University農学博士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論文 学位の種類:農学博士 (課程) 学位授与年月日:平成3年3月25日doctoral ...
12131   +3 more
core  

黑鹳F2的人工孵化及育雏的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05
2001-2004年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对黑鹳F2的5只雏鸟的人工孵化温度和湿度进行记录。并对人工育雏成活的雏鸟的一系列生长指标如:体重、体长、喙长、翅长、跗跖长和尾长等进行测量,探讨黑鹳体长、体重等生长指标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鹳卵的前中期(1-29 d)孵化温度为37.7℃,湿度为55%,后期(29-31 d)出雏温度为37℃,相对湿度65%;育雏箱的温度前7d为37℃,以后以每天0.5℃幅度逐渐降低,箱内湿度保持在55%, 20日龄后可在室温下饲养 ...
刘淑华, 白晓杰, 梁卫峰
doaj  

黑天鹅人工繁育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1
2011年1~5月,在徐州睢宁对人工饲养的黑天鹅繁殖率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利用鸟类补卵的习性,人工饲养的黑天鹅可产卵4~5窝,一般间隔20 d可进入下一个产卵期,每窝6~8枚,年产量达30~40枚。施温方案以变温孵化为佳。温湿度分别为:前期(1~10 d)为38.5℃,55%;中期(11~20 d)为37.8℃,60%;后期(21~32 d)为37.8℃,65%;落盘(33~36 d)为37℃,75%。本实验通过对黑天鹅的饲养管理、配对、营巢、捡卵、孵化、育雏等研究 ...
赵芳菊, 巩万里, 田秀华
doaj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岩燕的迁徙和繁殖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4
2010~2012年4~11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岩燕种群的迁徙、繁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岩燕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迁入本区为4月28日,最晚迁出为11月2日。岩燕在本区的季节迁徙年间相差2~3 d,居留期相对稳定。繁殖前遇见率为1.5只/km,繁殖后遇见率为2.1只/km。繁殖期为5~7月,最早营巢期为5月17日,大量岩燕的营巢时间为5月下旬。巢营于临近河流、湿地附近的岩壁和土崖洞穴中。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8~9 d。巢呈碗状,以少量细草茎叶为框架,由大量苔藓、地衣 ...
赵爱生
doaj  

灰鹦鹉的饲养及繁育初探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2
本文以成都动物园饲养的1对灰鹦鹉及其于2003~2009年间产下的19枚卵和孵化出的17只幼年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成年灰鹦鹉在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巢箱的设计制作、人工孵育流程、人工育雏饲料配方等,并以收集自然育雏条件下雏鸟增重的数据为依据,对人工育雏幼年鹦鹉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给配对的灰鹦鹉提供种类丰富、营养均衡的食物是繁殖的关键;繁殖巢箱是自然孵育的关键;人工孵育是提高灰鹦鹉繁殖率的重要手段;灰鹦鹉的孵化期为28~30 d。
李洪文   +3 more
doaj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斑翅山鹑的生态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4
2011~2013年3~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斑翅山鹑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斑翅山鹑为留鸟,在海拔1 400~1 480 m的低山丘陵灌草带种群数量居多,在海拔1 600~1 700 m的低山疏林灌丛带较少,海拔1 700 m以上的地区没有该鸟活动。繁殖前3月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15只/hm2,繁殖后的9月种群平均密度为0.25只/hm2。3月末至6月进入繁殖期,年繁殖1次,1雄1雌制; 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 窝卵数13~15枚,雌鸡孵卵,孵化期23~24 d ...
王建萍
doaj  

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彩鹬繁殖习性观察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09
2005年4月~2007年9月,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对彩鹬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彩鹬每年4月下旬迁徙到乌梁素海,常活动于乌梁素海东岸边缘浅水区、沼泽地带,6月下旬营巢于四边环水的土丘草丛中,产卵初期创浅盘状小土坑,产卵3~4枚时逐步铺垫香蒲茎、苇叶等干草。其婚配制度为鸟类中非常少见的一雄多雌或一雌多雄制。窝卵数4~7枚,日产1卵。雄鸟承担大部分营巢和孵化工作。其孵化期为18~19 d,雏鸟属早成鸟,幼雏有绒羽,出壳毛干后即能入水。居留期约为170 d。
岳继雄, 孙孟和, 杨军
doaj  

Home - About - Disclaimer - 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