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 to 10 of about 15 (15)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的流到小村旁……",当年郭兰英唱的这首歌响彻大江南北,同时也显示出当时山西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美好景象。在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晋西北黄土高原上,闪耀着一颗绿色的璀璨明珠,它就是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郭建荣
doaj
我国特产的褐马鸡,目前仅分布于山西省吕梁山系和河北省西北部部分山地。种群数量也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干扰而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保护这一珍稀鸟类,国家已列入一类保护动物、并建立了庞泉沟和芦芽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还有河北省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也把褐马鸡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张俊, 刘焕金, 冯敬义, 苏化龙
doaj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目前已查明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4门102科954种;脊椎动物26目68科300种;其中鸟类有17目47科248种,兽类有6目15科41种,两栖爬行类有3目6科11种,真菌种类有9目26科75种;是华北地区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郭建荣
doaj
2008~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9窝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种群遇见率为2.9只/km,9月后为5.0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2.8%;繁殖期为4~7月,营巢期6 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2~13 d,孵化率为86%,成活率89.5%,巢内育雏12~13 d,巢外育雏7~8 d。
王建萍
doaj
2001-2003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14窝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份种群遇见率为2.27只/km,9月后为3.2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4.1%;繁殖期为4-8月,最早营巢期为4月22日,营巢期7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3-14d,年繁殖力1.8只,孵化率为85.1%,成活率86.96%,巢内育雏14- 15d,巢外育雏7-8d。
王建萍+3 more
doaj
2007~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星鸦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区星鸦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2 500 m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繁殖前3月的种群密度为0.25只/km,繁殖后的8月种群密度为0.43只/km;繁殖期为4~7月,最早产卵期为4月19日,窝卵数为3~5枚,孵化期为17~18 d,孵化率为83.2%,巢内育雏期18~19 d,幼乌离巢率为96%;星鸦的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总食物量的76.7%。
王建萍
doaj
2011~2013年3~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斑翅山鹑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斑翅山鹑为留鸟,在海拔1 400~1 480 m的低山丘陵灌草带种群数量居多,在海拔1 600~1 700 m的低山疏林灌丛带较少,海拔1 700 m以上的地区没有该鸟活动。繁殖前3月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15只/hm2,繁殖后的9月种群平均密度为0.25只/hm2。3月末至6月进入繁殖期,年繁殖1次,1雄1雌制; 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 窝卵数13~15枚,雌鸡孵卵,孵化期23~24 d ...
王建萍
doaj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采用常规路线统计法,统计其种群密度,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最大为0.417只/km,平均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长了32%。繁殖期为4~6月,营巢期9~10 d,窝卵数为4~5枚,平均卵重12.1 g,大小为36.1 mm×24.3 mm。卵为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13~15 d,雏鸟晚成性,24~25 d离巢 ...
吴丽荣, 郭建荣
doaj
2009~2011年5~8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四声杜鹃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四声杜鹃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5月上旬迁来,最晚8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99~111 d。迁来后,该鸟在本区主要在低山疏林地带和村庄附近活动,活动较为敏锐和隐蔽,常能听到叫声,但很少暴露在人前。四声杜鹃在本区的种群密度6、7月最大,每公里遇见数分别为1.17只和1.25只;在8月种群密度最小,每公里遇见数0.47只,种群密度平均为0.89只/km。该鸟为卵寄生性繁殖,自己不营巢 ...
王建萍
doaj
楔尾伯劳为食虫益鸟,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2008~2010年3~9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楔尾伯劳在本地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日期为3月22日,最晚迁离本区日期为9月22日,居留期179~181 d,且每年迁徙日期相对稳定。种群密度为0.39只/km,在油松、辽东栎、山杨针阔混交林带种群数量最多为0.5只/km,在村边农田地带种群数量较少为0.25只/km。繁殖期4~6月,巢多筑于针阔混交林隐蔽条件较好的地带,年繁殖1窝,4月下旬开始筑巢,5月初产卵 ...
吴丽荣
do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