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21 to 30 of about 1,294 (207)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导致急性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是中老年人致残、死亡的主要因素,可挽救缺血组织的早期发现是临床及时干预治疗的关键。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临床可从水分子扩散、血流动力学、氧合水平、pH值、代谢及侧支循环等方面全方位评价脑组织的病理改变,为疾病进展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本文综述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半暗带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卒中患者的评估和治疗计划提供影像学支撑与指导。 Abstract: Acute ischemic stroke is one of the ...
陈扬, 张婧, 陈芬, 丁杏, 陈昆涛
doaj +1 more source
Studi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and stroke in the China expert’s consensus o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PDF]
缺血性卒中的血压管理问题一直是颇有争议的临床问题,甚至不同的研究给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随着近来坎地沙坦急性卒中试验(Candesartan Acute Stroke Trial, SCAST)和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降压试验(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CATIS)等一些大型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结果的问世,这个问题的方向似乎越来越明晰,但仍然有些令人费解的地方 ...
Yu, Yong-peng
core +4 more sources
《始发表现为轻型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是由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始发表现为轻型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的总结和分析。本专家共识涵盖轻型卒中的定义,始发表现为轻型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等内容,旨在为从事卒中防治尤其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护理及康复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医药企业、卫生保健需求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意见 ...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doaj +1 more source
我国的卒中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在我国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类型的86.8%。自2019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发布以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及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多项进展。本指南就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评估及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其他治疗、常规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管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早期评估和诊断、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干预、危险因素管理及长期干预更新推荐意见。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
刘丽萍,周宏宇,段婉莹,霍晓川,聂曦明,刘慧慧,,李子孝,徐蔚海,李淑娟,缪中荣,王拥军,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撰写工作委员会
doaj +1 more source
目的 基于北京协和医院自2021年以来构建的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回顾性分析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对院内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3月-2022年1月因非卒中病因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并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收集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新发卒中临床及影像资料、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原因、出院时神经功能结局。采用NIHSS评估急性期神经功能障碍程度(NIHSS 0~5分为轻型卒中,NIHSS 6~42分为中重度卒中 ...
洪月慧, 韩广淞, 吴娟娟, 沙宇惠, 付瀚辉, 周立新, 朱以诚, 倪俊
doaj +1 more source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病例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病例9例,通过基线与随访数据评估其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结果 急性缺血性卒中完全可逆性DWI高信号病例基线NIHSS评分为1(1~2.5)分,基线DWI高信号体积为0.94(0.28~2.39)mL,病变既见于皮层/皮层下,又见于深部白质,随访90 d的mRS评分为0(0~1)分。 结论 ...
杨蓉,荆利娜,高培毅,隋滨滨,沈宓,王海阔,秦海强,陈丽
doaj +1 more source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abolomics in Forensic Pathology [PDF]
Metabolomic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that rose in the post-genomic era, which focuses on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response of living organisms to outside stimulation and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as well as multipl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
DU Tie-shuai, MENGXI Mai-meng, YE Xing1, et al
core +1 more source
院前延迟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错过再灌注治疗时机的主要原因,常因患者不合理的就医行为决策导致。既往研究多探讨就医延迟、转运延迟等外在影响因素,较少从患者自身决策的角度进行院前延迟的分析。本文从缺血性卒中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这3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就医行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认知、环境、心理等因素对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影响及原因,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Abstract: Pre-hospital delay is the main cause ...
张伯煜,郭玉成,崔玉霞,李英丽,吕雨梅
doaj +1 more source
目的 探讨及研究血清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 B1,SerpinB1)水平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6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根据患者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溶栓前血清3-NT和SerpinB1水平 ...
王乐,师强,董治燕
doaj +1 more source
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病中占据首位。氧气和营养供应的减少会导致神经元的严重丧失,并导致中风患者脑功能的缺陷。开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挑战。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谷胱甘肽前体物质,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及一些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NAC可以有效地保护大脑免受缺血损伤。本文从抗氧化、抑制炎症、保护脑神经和线粒体功能、稳定动脉斑块及溶栓功能等多方面阐述NAC在CIS中的作用机制 ...
万文辉, 杨晨
core +4 more 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