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 to 10 of about 1,271 (103)

Attachment and stress regulation in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Can public childcare compensate?

open access: yes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Volume 42, Issue 6, Page 839-850, November/December 2021., 2021
Abstract Children growing up in families experiencing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SED) are at greater risk for deficits in attachment and stress regulation as compared to peers in families with more socioeconomic resources. The present study hypothesized that care providers in out‐of‐home care might help these children to compensate.
Tina Eckstein‐Madry   +2 more
wiley   +1 more source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研究四川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牦牛放牧对鬣羚活动节律的影响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1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的活动节律是鬣羚保护工作的关键基础之一,牦牛(Bos grunniens)放牧是当地牧民在鬣羚栖息地进行的日常活动,研究牦牛放牧活动对鬣羚的活动节律的影响对于做好鬣羚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不适用于夜间活动的鬣羚活动节律的监测,热红外技术能够监测具有温度的目标对象,不受白天黑夜的影响,非常适合鬣羚监测。借助红外相机获取鬣羚和牦牛的活动照片;根据独立有效照片数量计算鬣羚和牦牛在不同时段和不同月份的相对活动丰富度指数 ...
刘怀君 1   +1 more
doaj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中华斑羚活动节律的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动物行为节律研究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因此,于2017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5台红外相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晨昏性,活动模式呈经典的双峰型,上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9: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09:00,下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20:00 ...
赵晨光 何明超 苏晋芬 罗蕊 高顺勇 陆元敏 李旭 段玉宝
doaj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finition, diagnosis, assessment, intervention, and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 Chinese (Mandarin) translation

open access: yesDevelopmental Medicine &Child Neurology, Volume 61, Issue 3, Page E1-E35, March 2019., 2019
目的 本国际临床指南由欧洲残疾儿童学会(the European Academy of Childhood Disability,EACD)牵头制定,旨在解决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定义、诊断、评估、干预以及与社会心理方面的临床应用关键问题。 方法 本指南针对五个领域的关键问题,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团队的正式讨论达成共识。为保证指南的循证基础,以“机制”、“评估”和“干预”为检索词, 对2012年更新以来提出的最新建议以及新增的“社会心理问题”和“青少年/成人”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根据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等级 (证据水平 [level of evidence, LOE]1–4) 将结果进行分类,最终转化为指南建议。并由国际 ...
Jing Hua   +6 more
wiley   +1 more source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雉类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对3种雉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日活动节律上,3种雉类均为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较高,但活动高峰不完全重叠。(2)3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春 ...
谢培根   +8 more
doaj  

广西弄岗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为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活动的影响,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北树鼩进行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重叠指数及相对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日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07:00—08:00、16:00—17:00)。不同月份间北树鼩的活动强度指数(t=13.072,df=11 ...
唐创斌 刘志尚 黄振华 姚维 林建忠 汪国海 周岐海
doaj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日活动节律和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3
为准确全面地了解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日活动节律和某些栖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季节性规律,于2017年10月—2021年2月,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法对黑麂日活动节律和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研究期间,共拍摄到352张黑麂照片,提取到243次有效探测。结果显示:黑麂是晨昏双峰型的昼行性动物。通过四季对比发现,黑麂夏季的活动强度比春季、秋季和冬季高,而各季节间的日活动高峰期时间段和数量存在差异。黑麂 偏好栖息于坡度为20°~40 ...
郑伟成   +6 more
doaj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潜在捕食者的时空动态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了解同域分布物种的行为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化,从群体行为上判断其生态位分化,是揭示其共存机制的重要途径。为了探明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与同域分布的金钱豹(Panthera pard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3种潜在捕食者的日活动节律、时空生态位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监测。相关监测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 ...
马青青   +8 more
doaj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三种有蹄类动物冬季日活动节律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2016—2020年冬季,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兽类资源进行监测,分析了相对丰富度较高的野猪(Sus scrofa)、马鹿(Cervus canadensis)和狍(Capreolus pygargus)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野猪日活动节律为典型的昼行性,活动曲线呈单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14:00—16:00; 马鹿和狍日活动节律则具有一定的晨昏性,其中马鹿2个主要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8:00和14:00—16:00,狍出现在06:00—08 ...
邱宝鸿 孟庆礼 金哲军 姜 权 王 超
doaj  

甘肃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豹猫及其潜在猎物的日活动模式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3
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对维持食物网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捕食者与其猎物的时间生态位有助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为探究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同域分布潜在猎物的日活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种间活动重叠规律,于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持续监测,累计工作日33 521 d,共捕获豹猫370次、灰尾兔(Lepus oiostolus) 390次、鼠类(Rats)760次和环颈雉(Phasianus ...
张红勇   +6 more
doaj  

Home - About - Disclaimer - 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