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 to 10 of about 114 (102)
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作为我国特有的豹亚种,是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发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生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对于华北豹种群空间分布及其栖息地选择等基本生态学规律了解依然十分不足,严重限制了科学保护策略的制定。本研究基于自动相机监测数据,应用资源选择函数模型(RSFs)对山西阳城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华北豹种群空间分布和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华北豹的潜在猎物、自然环境 ...
满 慧, 黄保祥, 齐进哲, 姜广顺
doaj +2 more sources
2003~2006年的1~2月在吉林省镇赉县和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接合部的草原地带,对大鸨越冬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将栖息区域人为地划分为3种类型。一是农田荒地和周边草甸,二是平均低于40cm的矮针茅草原,三是平均高于40cm的高针茅草原。结果表明,大鸨对这3种栖息地类型选择明显。农田生境植物性食物丰富,草原生境动物性食物较多。
于国海+4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2008年4~8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蓝马鸡春夏季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春夏季分别测定了135个和126个样方的16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季贺兰山蓝马鸡在优势乔木、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坡向、坡位、海拔高度、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上差异极显著(P0.05),相对于春季生境而言,贺兰山蓝马鸡夏季更偏爱选择灌木密度小、高度低、距离近,海拔较高,人为干扰距离较远,隐蔽程度较高的栖息地。典则系数显示春夏季蓝马鸡的栖息地选择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分离 ...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doaj +2 more sources
2007年和2008年9~10月,在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环颈雉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31条样带上的91个环颈雉栖息地利用样方和100个任意样方的12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环颈雉偏好利用草原和草甸,避免选择其他4种植被类型;偏好利用无树的生境,随机利用以桦和椴为优势乔木的生境,避免其他4种优势乔木的生境;偏好位于阳坡的生境,随机利用半阳坡和半阴坡的生境,避免利用阴坡的生境;偏好选择下坡位的生境,随机选择中坡位的生境,避免选择上坡位的生境。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Mann ...
程晓福, 殷小慧
doaj +2 more sources
2006年6月~2007年3月,在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应用选择系数、选择指数、判别分析,对果子狸在秋冬季节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与冬季果子狸对栖息地的选择有差异性。秋季在低海拔地区有较多林木果实、藤本果实成熟,不需要消耗太多能量即可满足自身需要。冬季气温下降,果子狸较喜欢选择海拔较高的阳坡活动,以获取更多热量。
余冠军+4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对福清市江镜华侨农场越冬的黑脸琵鹭的栖息地选择、越冬数量的变化、越冬行为等生态学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湿地利用方式对黑脸琵鹭栖息的影响。广阔的水产养殖池、滩涂等湿地以及丰富的食物,是吸引众多黑脸琵鹭在该农场越冬的主要成因。积极引导农场的湿地利用是保护黑脸琵鹭的关键,维持传统的农渔业生产,合理调控水产养殖池的水位,改善农场植被条件,加强主栖息地和周边湿地的保护是亟待采取的措施。
阮云秋+7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bitats used by Elliot's pheasant(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的植被特征研究)
构成白颈长尾雉阔叶林型栖息地的植被乔木层主要树种为壳斗科植物,灌木层植物以山茶科、禾本科和樟科等科的种类为主,草本层植物以蕨类、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在针阔混交林型栖息地,壳斗科植物仍占乔木层主要树种的相当比例,但针叶树种的比例明显上升,该类型栖息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组成特征与阔叶林型栖息地相似.在针叶林型栖息地中,乔木层的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杉木、福建柏和圆柏等,并有较多的阔叶灌木树种构成灌木层,草本层中以蕨类为主.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乔木层盖度.
DINGPing(丁平)+4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黑麂属中国特有鹿科动物。上世纪50年代,自该物种被命名后,在中国浙江宁波和桐庐仅获3个黑麂标本。六七十年代人们开始了对该物种的研究,近几十年开展了对该物种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其形态特征、食性、资源量、栖息地选择与利用、初步的行为观测、生殖发育和生理、细胞学研究、进化及种群遗传现状,涉及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其中,黑麂细胞学研究进展缓慢,仅见核型与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报道。黑麂血液常规和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测定及分析,为进行黑麂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
郑伟成+4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鹤类,其目前已知最大的越冬栖息地位于我国的西藏自治区。根据以往调查,约6000只黑颈鹤越冬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以及拉萨河—彭波河谷地区,而仅有少量个体在林芝地区越冬。2016~2017年,对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下游湿地进行调查时,在位于林芝地区的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处的 “T” 型河谷地带记录到527只黑颈鹤在沙洲及江岸农田中集群越冬,总数约占该物种全球种群的5.0%。两年的连续观察中记录到该越冬种群幼体新增率分别为8.64%和6.64%,
韩雪松 郭玉民
doaj +1 more source
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119台红外相机,通过对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猪(Sus scrofa)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并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和相对活动强度指数(relative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研究野猪的活动模式和时间分配,以探讨其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呈单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16:00—18:00 ...
黄杨 林建忠 汪国海 周岐海
doaj +1 mor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