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61 to 70 of about 133 (116)

中国野生麋鹿种群的恢复与保护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4
由于人类活动、自然气候变化、动物自身等因素,导致中国特有的野生麋鹿种群于19世纪初叶在本土上灭绝。20世纪90年代,通过人类的保护活动,开始将麋鹿在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野生麋鹿走过了引种扩群、半散养行为再塑、放归自然3个阶段。经过14 a的艰辛努力,人们有计划地实施麋鹿野生放归和自由走出围栏形成野生种群,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目前,中国已拥有大丰野生麋鹿群、石首野生麋鹿群、洞庭湖野生麋鹿群3大野生种群,麋鹿在野外经历了3个繁殖周期,野生麋鹿子三代(F3)已变为现实。截至2012年 ...
丁玉华 任义军 温华军 李鹏飞 高大立 常 青
doaj  

波斑鸨的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open access: yes, 2005
波斑鸨是生存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一种中型鸨科鸟类,全世界共3个亚种,被IUCN列为易危种。近几十年来,由于工农业用地的扩大和过度放牧造成的栖息地退化和丧失,以及狩猎等因素导致波斑鸨野外种群数量锐减。为有效保护这一物种,有关学者在波斑鸨的生物生态学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从地理分布与种群数量、栖息地选择、采食习性、活动模式与节律、行为、巢域、繁殖生物学、迁徙、致危原因和保护与恢复生态学10个方面 ...
杨维康,乔建芳,高行宜,钟文勤
core  

浙江德清野化放飞朱鹮越冬期的觅食地选择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浙江德清于2014年开展朱鹮(Nipponia nippon)野化放飞,初步建立了我国南方的第一个朱鹮野化放飞种群,但目前对该种群越冬期的觅食地选择情况尚不完全清楚,制定保护对策缺乏依据。2024年1月,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确定了浙江德清野化放飞朱鹮的觅食地,并采集36个觅食地样方的生境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德清朱鹮越冬期觅食地的主要特征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越冬期,德清朱鹮主要在“晾晒”养殖塘、养殖塘边坡与冬水田觅食;朱鹮选择利用的养殖塘边坡较缓,均不大于22°,且水深不超过20 cm ...
邱国强   +7 more
doaj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 infected by metagenomic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 maxillofacial space. [PDF]

open access: yesHua Xi Kou Qiang Yi Xue Za Zhi, 2021
Chen YH   +7 more
europepmc   +1 more source

鹅喉羚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open access: yes, 2008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又名长尾黄羊,是生活于亚欧大陆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IUCN将其列为易危种(VU级),中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几十年来,由于放牧干扰、过度的捕猎以及盗猎等多种原因导致其栖息地不断恶化,分布区日益缩小,世界范围内鹅喉羚野外种群数量锐减。为有效保护该物种,国内外学者针对鹅喉羚生态生物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从形态与分类学、种群生态学、栖息地选择、季节性迁移、觅食生态、生理学、繁殖生态、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等方面对鹅喉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 ...
乔建芳, 刘伟, 徐文轩, 杨维康
core  

Discovery in CRISPR-Cas9 system. [PDF]

open access: yes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21
Pan S, Zhang H.
europepmc   +1 more source

绿尾虹雉迁地保护现状及对策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9
通过对我国特产雉类绿尾虹雉野外种群状况和圈养繁殖状况研究的调查,对其迁地保护现状做了分析和总结。绿尾虹雉圈养繁育难点主要有:圈养与栖息地海拔和气候环境差异较大使圈养个体易患疾病,存活率低;圈养繁殖率低,繁育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圈养种群缺少基础建立者,导致近亲繁殖。本文针对以上难点提出了该物种今后迁地保护相应的对策:根据野外生态环境选择圈养场地,建立生态式笼舍和繁育场所;科学地进行繁殖管理,提高繁育水平和繁殖率;建立疾病防预体系和卫生防疫制度;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希望能为今后绿尾虹雉圈养保护提供参考。
张敬 1 邓江宇 2 马红 2 罗毅 1 陶玉静 3 李莹1左琳 2 张成林 1
doaj  

Study of the Microhabitat Selection and the Optimal Feeding of the Desert Rodents

open access: yes, 2009
在自然环境中的任何一种捕食者都会面临着如何觅食,如何选择食物的问题。有效利用资源的关键是如何选择适合的斑块。稳定共存的取食者必然会在与自然的博弈中进化出适合自身的、收益效率最大化的取食策略。它是对缩短搜索时间、提高搜索效率和规避捕食风险等因子的综合权衡的结果。最优取食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OFT)是研究共存物种竞争关系的重要理论框架。最优取食理论的特点是能量最大化,时间最小化。本项研究将子午沙鼠作为目标种,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比较研究 ...
地拉娜
cor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pina bifida]. [PDF]

open access: yesZhongguo Xiu Fu Chong Jian Wai Ke Za Zhi, 2021
Zhu H, Wang L, Ren A.
europepmc   +1 more source

乔木层植被结构对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的影响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为了评估濒危灵长类印支灰叶猴(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现有分布区的夜宿地质量,并为亚洲疣猴栖息地植被的保护提供具体意见,于2010年1月—2022年 12月对云南无量山印支灰叶猴夜宿地选择策略进行研究。通过长期行为监测确定猴群夜宿地位置,利用样方调查法对夜宿地地形、乔木层植被特征和食物资源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印支灰叶猴夜宿地内乔木的胸径[(33.92±6.09)cm]、基径[(38.94±8.36)cm]、树高[(16.10±2.86)m]和有藤乔木株数[
陆瑞   +4 more
doaj  

Home - About - Disclaimer - 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