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 to 10 of about 43 (41)
摘要: 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 作者在云南巍山青华绿孔雀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28个监测位点布设 红外相机, 累计监测6,377台日, 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692张, 其中兽类563张, 鸟类1,129张。鉴定出71种鸟类和兽 类, 其中兽类13种, 分属5目11科; 鸟类58种 , 分属9目23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种, 即黑颈长尾雉 (Syrmaticus humiae)和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种, 分别是黄喉貂 ...
Liu Binqiang+6 more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
为掌握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以及补充物种编目,于2018年12月—2021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鸟兽持续野外监测。监测共记录到兽类22种,隶属4目10科; 鸟类90种,隶属9目24科;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为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23种; 记录保护区新分布物种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等28种。相对多度指数表明,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
李 扬+5 more
doaj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冬季觅食时间分配及分化,2017年和2018年冬季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123台红外相机。结果: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和白鹇在冬季期觅食地存在重叠现象;在觅食时间分配上,黑颈长尾雉存在3个觅食高峰,分别在7:00—8:00、11:00—12:00和16:00—18:00,白鹇有2个觅食活动高峰,分别在10:00—11:00和14:00—15:00,白鹇的觅食高峰较黑颈长尾雉的往后推迟,
辛桂瑜 张廷瑞 陈金莲 严海连 刘玲 张嘉宏 李桂芬 贝永建
doaj
2019年3—5月,利用红外相机开展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的过程中,拍摄到雄性白鹇的影像,栖息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经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证实白鹇在粤西地区确实有存在,由此白鹇在广东省境内的分布也进一步往西推移。
李友余 1, 朱琳茵 2, 周璨林 2
doaj
为掌握白鹇海南亚种(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的生态习性,探讨有效保护策略,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内布设50台红外相机进行连续监测,共收集白鹇独立有效照片1 472张,视频491个,对其行为时间分配,活动节律(日、月、季节)与海拔迁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白鹇的日活动时间从06:00开始到20:00结束,其中出现3个活动高峰,即07:00—09:00、13:00和16:00;雄性与雌性的日活动频率无显著差异(t=2020 ...
李佳灵 1+1 more
doaj
采用瞬时取样法对圈养的2对蓝鹇和2组白鹇繁殖期行为的时间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选择蓝鹇和白鹇繁殖行为较为明显的时期,各记录15 d,即蓝鹇为2008年3月30日~4月15日(12、13日因故未观察),白鹇为2008年4月16~30日;每天观察12 h,即从7:00~19:00。结果表明第一组蓝鹇和白鹇的繁殖行为都明显少于第二组蓝鹇和白鹇,蓝鹇和白鹇的繁殖行为的发生次数随日期出现波动,两物种繁殖行为的高峰多在早晚时段。蓝鹇和白鹇的产蛋周期分别为3~4 d和1~3 d ...
刘选珍+5 more
doaj
2020年1—12月,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80台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进行连续监测,共记录到23种兽类和19种鸟类,包括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和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水鹿(Cervus equinus)、猕猴(Macaca mulatt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
陈彦一+4 more
doaj
白鹇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鹇种群密度为8.3~20.0只/km2,最大密度出现在海拔650~1 250 m范围。2008年1~2月我国南方严重的冰雪灾害对保护区内的白鹇种群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海拔900~1 100 m、长4 500 m的样线调查中发现白鹇尸体(残骸)和羽毛堆等痕迹15只(11♂、4♀)。凝冻灾害对白鹇种群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造成白鹇食物缺乏、消耗加大和被捕食风险增加等。
程松林
doaj
2008年7月23日~8月5日和8月7~13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研究了4只蓝鹇(2♂2♀)、3只白鹇(1♂2♀)和5只白腹锦鸡(2♂3♀)的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种雉类的各种行为类型都相似,但不同雉类间各种行为发生频次有差异。白腹锦鸡、蓝鹇和白鹇的休息行为分别在8:00、9:00和10:00达到日高峰,分别为12.05次/h、28.39次/h和14次/h。蓝鹇、白鹇、白腹锦鸡运动相关行为分别在7:00、8:00、9:00出现峰值,为19.29次/h、21.76次/h、24.90次/
刘选珍+4 more
doaj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属鸡形目雉科鸟类,别名银雉。在中国白鹇主要分布于浙江、广东、福建、云南等南方省地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是野生鸟类中珍贵特产之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开展白鹇的人工养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1990年以来,中国龙栖山野生动物养殖场开始白鹇的人工养殖,到1998年已成功繁殖种鹇2696只。
胡可见, 刘志平, 胡可喜
do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