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51 to 60 of about 1,103 (205)
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是豆科无叶豆属小半灌木,既能开花结实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靠根茎进行无性克隆繁殖,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在中国仅片断化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区域。本文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采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及边缘的7个准噶尔无叶豆自然居群共148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和克隆多样性分析。8个引物共扩增出84个位点,其中77个为多态性位点,物种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为91.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I为0.3192 ...
张道远, 陆雪莹, 马文宝
core
赤胸鹀(Emberiza fucata fucata)是低山带草甸鸟类。主要在我国东北繁殖,越冬地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关于赤胸鹀,山岸哲等(1971)曾在日本研究了它的越冬生态,牛山英彦(1968)做了繁殖期领地等问题的研究。对于赤胸鹀比较有系统的繁殖生态,尚未有报道。笔者于1980~1981年在长白山北坡对它的繁殖习性做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迁徙赤胸鹀每年4月下旬~5月上旬迁到长白山,8月末—9月初离开。其间停留130~150天左右 ...
袁守城
doaj
The progress of studies on Chlorella sp. as feed [PDF]
小球藻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单胞藻,前人在轮虫和贝类饵料方面有较为系统的研究.该文从小球藻大规模培养方式,浓缩小球藻的保存效果,作为轮虫、贝类饵料的饲喂效果,以及小球藻的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综述.Chlorella sp. is a nutritive unicellular alga, which as the feed of rotifer and mollusc has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
李文权, 梁燕茹
core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采用常规路线统计法,统计其种群密度,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最大为0.417只/km,平均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长了32%。繁殖期为4~6月,营巢期9~10 d,窝卵数为4~5枚,平均卵重12.1 g,大小为36.1 mm×24.3 mm。卵为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13~15 d,雏鸟晚成性,24~25 d离巢 ...
吴丽荣, 郭建荣
doaj
波部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 Habei)形态解剖的研究 [PDF]
本文通过形态解剖及组织切片观察对波部东风螺(BabyloniaformasaeHabei)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波部东风螺的消化道依序由口、喉、食道、胃、肠、直肠和肛门构成。食道前段为宽大的嗉囊,消化道在胃部转折向前,肠宽且直。食道、胃和肠的内表面均生有顺消化道延伸的脊,外观近似,但组织结构和细胞组成均有明显区别。肌肉质的长吻生于喉部,呈内翻状态,喉管位于吻内。 2.
李明珠
core
2001-2003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14窝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份种群遇见率为2.27只/km,9月后为3.2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4.1%;繁殖期为4-8月,最早营巢期为4月22日,营巢期7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3-14d,年繁殖力1.8只,孵化率为85.1%,成活率86.96%,巢内育雏14- 15d,巢外育雏7-8d。
王建萍+3 more
doaj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spersal patterns of Chinese egret (Egretta eulophotes) based on microsatellites [PDF]
黄嘴白鹭(Egrettaeulophotes)是全球性易危迁徙水鸟,目前全球种群数量仅为2600-3400只。应用新筛选的11个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首次系统地研究中国5个黄嘴白鹭繁殖种群(行人砣、海驴岛、舟山、日屿和小菜屿)7年(2003,2005-2010)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和扩散模式,为制定管理和保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三种微卫星筛选技术:磁珠富集法、T载体连接PCR法(T-Vector-LinkerPCR,TVL-PCR)和跨种筛选法,分别筛选出18、7和5个微卫星位点 ...
黄勋和
core
灰椋鸟(Sturlus cineraceus)俗称麻油子,是一种能够消灭大量农林害虫的益鸟。灰椋鸟在西伯利亚东南隅以及我国东北地区繁殖,冬季迁至我国南部诸省以至菲律宾越冬。自1980年以来,在野外工作中收集了部分生态资料,特别是1985~86年期间在黑龙江省平山野生动物实验场,对灰椋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现整理报导如下。
孙海义, 钟立成
do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