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71 to 80 of about 1,103 (205)
红尾水鸲 (Rhyacornis fuliginosus) 为山地溪间常见的鸟类,在繁殖季节捕灭大量的农林业害虫,对农林害虫有控制作用。有关该鸟的研究,国内曾有报道,如寿振黄(1936),郑作新(1963),但资料较零星。1982—1983年的4—10月及1984年的4—8月 ...
任建强+4 more
core +1 more source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torguatus)属鸡形目、雉科。它是主要的猎禽,无限制的狩猎,使自然界中的数量急剧减少,为了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提高人工繁养能力,我们对雌、雄各3只环颈雉进行了生殖系统解剖,并与同科中的家鸡、鹌鹑进行了生殖系统形态比较,将为环颈雉的繁养提供参考。
王丽萍+4 more
doaj
本文记述了灰眶雀鹛在鼎湖山的种群生态分布情况,并对其繁殖习性作了报导。灰眶雀鹛的种群繁殖期为4—6月,每年只繁殖一次。巢为杯形,一般筑于林下灌丛中,窝卵数2—4枚,在繁殖期内各月份无明显变化;孵卵和育雏都由双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3天,雏鸟一般于11—12日龄离巢;种群孵化率为83.3%,雏鸟成活率为91.4%。文中还报导了雏鸟的生长发育情况及食性。
周放
doaj
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别名珍珠鸠、水咕咕等,为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于19971999年49月,在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一些地区,对该鸟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 ...
张青霞
core +1 more source
通过对国内东方白鹳迁地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上海动物园于1984年人工繁殖成功东方白鹳尚属首次。据统计目前世界共有88家动物园饲养繁育约552只东方白鹳,其中,中国就有58家动物园饲养东方白鹳342只。我国对东方白鹳的研究偏重于生态、生理、繁殖三方面,并在笼养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马建章, 田秀华, 马雪峰
doaj
红斑羚(Nemorhaedus Cranbrooki Hayman)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的米林、林芝、易贡、墨脱等县。我园于1982—1983年共捕获3雄4雌,经驯化饲养于1985年首次繁殖成功,以后年年繁殖。本文总结了1985——1986年红斑羚饲养、配对、妊娠、分娩、母仔的护理、哺乳 ...
周建华, 张词祖
core +1 more source
麻雀的消化道在繁殖期总重量、鲜重及干重均高于繁殖前期,分别增加了61.21%、39.42%和32.12%。其中小肠的长度、重量、鲜重及干重也明显增加了4.92%、132.95%、173.74%和128.33%,而胃内含物重量的增加更为显著。表明了鸟类在繁殖期间通过改变消化道的形态以增加对能量的需求,是鸟类保证繁殖成功的生存对策之一.
柳劲松+4 more
doaj
山鹛 Rhopophilus pekinensis 是一种农林益鸟,在吉林省通榆县向海自然保护区为常见的留鸟,此种在我国北方分布比较广泛。关于它繁殖生态的研究,在国内只有零星的报道,作者于1982年—1984年6月,在向海自然保护区境内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营巢前的活动山鹛是榆树疏林及灌木丛中常见的鸟类,常在低矮榆树林的灌木丛和林下地面活动,栖息时不停地摆头翘尾。飞翔能力较差,作短距离低空飞行 ...
杨学明, 童骏昌, 郭金生
core +1 more source
作者于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在秦岭中段周至县境内的光头山,对秦岭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生态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特别是在血雉繁殖期进行了近两个月的野营定点观察,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1 生活习性血雉在光头山的生活环境为海拔2200—
郑合勋
doaj
四川省是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的主要原产地之一。作者于1984年3—6月及1985年3—6月在四川省北川县马槽、白什二乡境内山地对红腹锦鸡的繁殖情况进行了野外观察 ...
李湘涛
core +1 mor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