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 to 20 of about 5,377 (107)

运用红外相机技术首次记录白化小麂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1
神农架素以“白化动物之乡”闻名中外。2019年5月29日和6月13日,于神农架国家公园官门山管护中心辖区内用同一红外相机先后2次拍摄到白化小麂。根据所获得的野生个体影像资料信息确定为成年雄性白化小麂个体,这为神农架白化动物的广泛存在增添了新证据,也为神农架白化动物的分布、行为与动态监测等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马国飞 1   +2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生勺鸡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3
2017年6月—2021年4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共布设70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野生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行为谱及PAE(posture-act-environment,PAE)编码系统进行研究,共辨识并统计野生勺鸡有效照片556张,有效视频58段,包含有效独立探测首张113张。结果发现:(1)野生勺鸡的PAE编码系统由8种姿势编码、31种动作编码和8种环境编码组成,共辨识并统计出7类21种行为。(2 ...
周一凡   +9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基于红外相机对额仁淖尔苏木盘羊(Ovis ammon)生存现状的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15
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及样线法首次对额仁淖尔苏木的盘羊生存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种群由3只成体(2♂1♀)2只亚成体(1♂1♀)和1只幼体(1♂)组成; 平均每台红外相机的拍摄率为38%; 以拍摄率作为衡量盘羊活动频率的标准,冬季盘羊的活动频率达到高峰,春季和夏季较为稳定,秋季降到最低。盘羊对水源点的利用强度占2%,肉食性野生动物占21%,家畜占77%; 盘羊对隐蔽度的要求较高,占总生境的59%。
何志超 毕俊怀 陈绍勇 霍明晨 揭志良 付明霞
doaj   +1 more source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贺兰山岩羊集群行为的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1.49)只,最大群20只,最小群1只。集群类型共6种,分别为单个雄性、单个雌性、母仔群、雄性混合群、雌性混合群和雌雄混合群,其中,单个雄性出现996次(35.94%);单个雌性出现675次(24.36%);母仔群322群(11.62 ...
丁乙轩 1 刘鹏 2   +3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三种有蹄类动物冬季日活动节律研究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2016—2020年冬季,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兽类资源进行监测,分析了相对丰富度较高的野猪(Sus scrofa)、马鹿(Cervus canadensis)和狍(Capreolus pygargus)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野猪日活动节律为典型的昼行性,活动曲线呈单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14:00—16:00; 马鹿和狍日活动节律则具有一定的晨昏性,其中马鹿2个主要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8:00和14:00—16:00,狍出现在06:00—08 ...
邱宝鸿 孟庆礼 金哲军 姜 权 王 超
doaj   +2 more sources

吉林长白山地区水獭春季岸上活动节律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1
2017年3—5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吉林省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头道白河内长度约8 km的水域分布的水獭(Lutra lutra)活动情况进行研究。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水獭活动节律、温度活动强度指数分析水獭活动对环境温度的选择,并探讨月相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獭以晨昏活动为主,峰值分别出现在04:00—05:00和18:00—19:00,白天亦有活动。在春季,水獭夜间岸上以活动和领域行为为主,夜间岸上的行为分配比例依次为:活动46%、领域33%、繁殖10%、觅食9%和警戒2 ...
史国强#郭艳双#罗玉梅巩振财张国利朴正吉王卓聪
doaj   +1 more source

广西弄岗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为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活动的影响,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北树鼩进行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重叠指数及相对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日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07:00—08:00、16:00—17:00)。不同月份间北树鼩的活动强度指数(t=13.072,df=11 ...
唐创斌 刘志尚 黄振华 姚维 林建忠 汪国海 周岐海
doaj   +1 more source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与潜在捕食者的时空动态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2
了解同域分布物种的行为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化,从群体行为上判断其生态位分化,是揭示其共存机制的重要途径。为了探明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与同域分布的金钱豹(Panthera pard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3种潜在捕食者的日活动节律、时空生态位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监测。相关监测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 ...
马青青   +8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基于红外相机影像的中华穿山甲体长估计和个体识别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夜行穴居,体表覆盖鳞片,个体外观特征差异较小,基于红外相机影像拍摄到的体貌特征进行个体识别较难,因此探讨一种基于红外相机影像与比例尺估测体长进行中华穿山甲个体识别的方法。在笼舍内布设不同高度的红外相机并拍摄中华穿山甲影像,利用ImageJ软件计算中华穿山甲在红外相机影像中的体长测量值,并计算在不同高度条件下红外相机拍摄的中华穿山甲体长误差值。结果表明:红外相机最佳的布设高度为0.8 m,相对误差为2.76%。基于上述结果 ...
张奕航   +6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基于红外相机对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初报

open access: yes野生动物学报, 2020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结合传统样线、样点法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14条样线、43个相机样点,对区内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初步调查。在5 160个相机工作日内拍摄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015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582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433张。经鉴定,综合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6目37科79种。其中,兽类7目13科21种; 鸟类9目24科58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和锡嘴雀 ...
李 涛 1 孟德怀 2 滕丽微 2   +2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Home - About - Disclaimer - 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