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31 to 40 of about 5,377 (107)
2021年4—11月,在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30台红外相机,总工作时长为212 d,共拍摄物种总有效照片1 858张(组),共记录到鸟兽10目17科20种,其中,新纪录2种,为中华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和黑冠鳽(Gorsachius melanolophus);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为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为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褐翅鸦鹃(Centropus ...
梁俊杰+5 more
doaj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调查和分析了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性比、集群方式和日活动节律。调查期间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累计58 890个工作日,收集到33 276份白鹇的照片和视频,有效探测5 687次,统计出雄性成体(含亚成体)3 946只次,雌性4 179只次,雌雄性比为1.06︰1。记录到群体大小从2至12只不等,群的组成方式多样。日活动节律分析的结果显示,白鹇的日活动时间段为5:00~18:00时,于6 ...
余建平+4 more
core +1 more source
鸟击是威胁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鸟击物种的准确鉴定对机场鸟击防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收集2020年5月—2021年4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鸟击残留物,使用DNA条形码技术对138份鸟击残留物进行鉴定,共鉴定出61个物种。分析发现:鸟击物种以云雀(Alauda arvensis)、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和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等小型鸟为主;雀形目(Passeriformes)发生鸟击的次数最多,占鸟击总次数的74.64%。此外,鸟击具有季节和时间相关性 ...
王业+4 more
doaj
明确生物多样性动态和变化趋势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基本出发点,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 64台红外相机,对林下鸟类和大中型兽类多样性进行连续监测,并与以往研究进行对比。本次调查累积相机日14 930 d,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 293组,有效视频3 746 s。记录到鸟类7目17科47种,兽类5目10科14种,含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较以往红外相机监测新发现鸟类21种分属12科,新增6科; 新增兽类2种分属2科。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以及功能区的相对丰富度存在一定差异,
张源笙 蒋万杰 蒋 健 王 丹 吴记贵 刘芳茗 鲍伟东
doaj
采用及时、可靠的方法对物种开展有效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红外相机技术可以获得兽类物种的影像、元数据和分布信息,是监测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这项技术在野外便于部署,规程易于标准化,可提供野生动物凭证标本(影像)以及物种拍摄位置、拍摄日期与时间、拍摄细节(相机型号等)等附属信息。这些特性使得我们可以积累数以百万计的影像资料和野生动物监测数据。在中国,红外相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众多机构正在使用红外相机采集并存储野生动物影像以及相关联的元数据。目前,亟需对红外相机元数据结构进行标准化 ...
William J.McShea+5 more
core
近年来,红外触发相机凭借各种优势,在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调查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2012年6月~2013年3月,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区的水源及兽径处放置20部红外触发相机,以检验该技术在山区动物种类调查中的应用效果。监测期间共获得独立照片732张,经辨认,共拍摄到25种野生动物,隶属2纲,10目,15科,25属。哺乳类拍摄率最高的3种是北山羊(Capra ibex)、岩羊(Pseudois nayaur)及中亚兔(Lepus capensis); 鸟类拍摄率最高的3种为红嘴山鸦 ...
王 亮 赵 伟 杨增武 陶金鼎 包新康
doaj
宏基因组联合UPLC-Q-TOF-MS/MS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肺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多组学技术,探讨地塞米松(Dex)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物治疗肺炎。方法将1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和地塞米松(Dex)组,每组6只,除Control组外,余下两组持续使用4 mg/kg的脂多糖(LPS)腹腔注射7 d建立大鼠肺炎模型。然后Dex组给予2 mg/kg的Dex灌胃治疗12 d,余下两组均连续灌胃等量的无菌PBS缓冲液12 d。第19 d时收集大鼠的肺组织、血浆、粪便和肠道内容物。苏木精-伊红(H&E ...
李四菊+5 more
doaj
2018年2月—2019年4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鸟类和兽类的物种多样性。共布设相机50台,累计8 257个相机日,共拍摄野生动物1 434只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 024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590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434张。所获独立照片经鉴定归属于16种野生兽类,6目10科;野生鸟类18种,6目11科;另有家畜2种。保护区内兽类中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的相对丰富度最高(RAI=21.48%),鸟类中白鹇(Lophura ...
李佳灵 1+1 more
doaj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系统地调查了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地栖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组成。调查共获得244个有效位点的数据,其中兽类和雉类的照片和视频共67 086份,有效探测数16 129次,包括分属6目15科的野生兽类21种、野生雉类5种、家畜及家禽4种。记录到雉类以外的其它鸟类52种,分属6目15科。在野生兽类和雉类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为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
余建平+5 more
core +1 more source
动物栖息地利用的时间特征是动物生存策略的重要体现,也一直是生态保护和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之一。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作为唯一生存于中国的豹亚种,是华北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探究华北豹栖息地内的活动时间特征对开展华北豹种群及栖息地恢复等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红外自动相机监测技术获取华北豹活动的时间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豹活动的时间特征进行可视化处理,以揭示华北豹对栖息地利用的时间规律。华北豹的活动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 ...
周泽英, 齐进哲, 姜广顺
do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