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41 to 50 of about 3,055 (143)
Impact of ground and canopy camera-trapping installation on wildlife monitoring
摘要: 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日趋普及, 逐渐成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过去的监测常局限于地 面, 而针对林冠层的监测较少, 这对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评估影响尚未可知。为此, 本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碧罗 雪山南段, 将20台红外相机分别拍摄地面层(0.5–1.5 m)和林冠层(5–10 m)配对比较, 累计拍摄2,319个有效相机日, 平均每对相机同步进行112.5 d的监测。监测期间共拍摄到44种野生动物(不包括鼠形啮齿类), 其中兽类20种, 鸟类 24种 ...
Yi-Hao Fang+8 more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
The Greater Himalayas in India, of which Kishtwar High Altitude National Park (KHANP) is a part, harbours potential snow leopard habitat. We sampled three catchments within the Dachhan region of KHANP using 44 cameras and identified four unique snow leopard individuals across 14 detections in nine camera locations.
Munib Khanyari+8 more
wiley +1 more source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华中腹地,属武陵山东段余脉的一部分山地。该区域生物多样性高,但近15年来未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过全面调查。为深入了解该区域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于2012年7月29日至2014年1月8日,在后河自然保护区设置红外相机监测位点53个,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进行调查。红外相机共拍到鸟兽的独立有效照片1 963张。经鉴定,可以辨认的兽类共计4目12科19种;鸟类共计4目7科29种。在兽类中,野猪(Sus scrof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向明喜+9 more
core +2 more sources
Abstract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s that support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e.g., cattle ranches with native forest)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ecause small remnants of native forest may comprise the only habitat left for some wildlife species. Understanding the co‐occurrence between wildlife and disturbance
Juliana Vélez+4 more
wiley +1 more source
为掌握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以及补充物种编目,于2018年12月—2021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鸟兽持续野外监测。监测共记录到兽类22种,隶属4目10科; 鸟类90种,隶属9目24科;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为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23种; 记录保护区新分布物种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等28种。相对多度指数表明,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
李 扬+5 more
doaj
明确生物多样性动态和变化趋势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基本出发点,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 64台红外相机,对林下鸟类和大中型兽类多样性进行连续监测,并与以往研究进行对比。本次调查累积相机日14 930 d,获得独立有效照片3 293组,有效视频3 746 s。记录到鸟类7目17科47种,兽类5目10科14种,含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较以往红外相机监测新发现鸟类21种分属12科,新增6科; 新增兽类2种分属2科。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以及功能区的相对丰富度存在一定差异,
张源笙 蒋万杰 蒋 健 王 丹 吴记贵 刘芳茗 鲍伟东
doaj
2019年3—5月,利用红外相机开展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的过程中,拍摄到雄性白鹇的影像,栖息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经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证实白鹇在粤西地区确实有存在,由此白鹇在广东省境内的分布也进一步往西推移。
李友余 1, 朱琳茵 2, 周璨林 2
doaj
为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活动的影响,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北树鼩进行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重叠指数及相对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日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07:00—08:00、16:00—17:00)。不同月份间北树鼩的活动强度指数(t=13.072,df=11 ...
唐创斌 刘志尚 黄振华 姚维 林建忠 汪国海 周岐海
doaj
2020年1—12月,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80台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进行连续监测,共记录到23种兽类和19种鸟类,包括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和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水鹿(Cervus equinus)、猕猴(Macaca mulatt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
陈彦一+4 more
doaj
中国西南山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西南山地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区域性红外相机网络之一。该网络由北京大学牵头,始建于2002年,合作单位包括科研院所、高校、保护组织、政府部门、保护地管理机构等。网络主要覆盖青藏高原东缘大横断山区域的秦岭、岷山、邛崃山、相岭、凉山、沙鲁里山、云岭7大山系。网络内目前共有41个监测样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社区保护地、林场等多种类型。网络内监测样区均采用标准的网格化布设规程,采取统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结构、建立离散式数据库进行分散管理的总体架构 ...
William J.McShea+9 more
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