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21 to 30 of about 8,905 (166)
综合智慧能源作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业态,已成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源系统能效与降低用能成本的重要抓手。但当前综合智慧能源概念边界模糊,且具有多元主体博弈、异质能流耦合集成、技术路线复杂多样的特征。因此,科学、系统、可操作的绩效评价是保障综合智慧能源规划设计、优化决策与项目经济效益的必要理论指导。在综述综合智慧能源相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能源利用、环境友好、经济社会以及综合智慧4个维度,以园区或区域综合智慧能源为对象,归纳评述了当前综合智慧能源绩效评价的多维度指标 ...
王永真+8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综合能源服务标准对规范综合能源服务行业运营,指导行业有序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目前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需求分析缺少数据支撑、框架建设缺乏理论指导和前瞻布局等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标准计量法以及标准文献调研法,进行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需求分析,进一步利用基于系统工程学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形成了包含基础、业务、信息化服务、增值服务、支撑技术等5个主要体系维度的综合能源服务标准构建逻辑框架,设计了结构更合理完善、内涵范畴更全面的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布局 ...
徐澄莹+7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可以满足园区冷、热、电等多种能源互补的需求,实现多能耦合,进一步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但伴随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广泛接入,其不确定性和间歇性使得综合能源系统供给灵活性降低、运行风险增大,不能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以系统运行成本、碳排放惩罚成本最小为目标,分析了冷热电联供对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同时引入模糊C均值-聚类综合质量法(FCM-CCQ)对风电及光伏的出力场景进行聚类分析,运用条件风险价值 ...
张萌萌, 董军
doaj +1 more source
计及电价波动的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发电-电解产气”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分析 [PDF]
综合能源系统是今后分布式发电站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为了分析计及电价响应和电网激励对电转气(power to gas,P2G)技术的影响,建立了一个结合沼气厂的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reversible solid oxide cell,RSOC)热-电-气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利用GAMS仿真软件分析了案例中引入的不同能量消耗方式对系统的影响,比较了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和RSOC两种消耗沼气生产电力和热能方式的优劣,分析了电价波动对综合能源系统的投资成本和“弃风 ...
李儒欢+6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互联网+智慧能源”(即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着数字化技术对能源系统的设计、运行和发展的全局优化。从能源系统热力学熵和信息系统信息熵的理论及视域,阐释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系统及其对应能源物联网的熵增与熵减机制。首先,在熵视域下揭示能源互联网所体现出的信息熵与热力学熵之间的内在关联,即通过信息的引入充分激发能量系统的自组织性,减少能源网络的无序程度。同时,以能源互联网范畴中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和数字孪生能源物联网为对象,以熵理论揭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信息流与能量流的协同作用 ...
孙艳玲+5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热系统能够利用各种能源的特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性。针对综合能源供热系统,从建筑物的逐时热负荷预测及建立通用的供热设备参数优化方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依据室内热平衡方程、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模型、供热末端传热模型,建立建筑物热负荷、室内温度及供热末端所需最低供水温度的联合计算模型。以每个时刻供热成本最低为原则,考虑到不同供热设备供水温度与供热末端所需供水温度相容性,建立综合能源供热系统实时调度模型。基于前述的调度模型,采用遍历算法,计算不同参数组合的供热设备所对应的供热系统年化总费用,
熊显智+4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综合灵敏度指标构建方法和应用研究 [PDF]
燃气轮机和电转气(power-to-gas, P2G)技术的日益成熟逐渐加深电力系统和天然气系统的耦合程度。在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联合运行中,子系统的扰动会通过耦合元件跨系统传播,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为研究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中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基于牛顿拉夫逊法建立了统一潮流模型并实现了联合求解,其中天然气系统的状态变量采用牛顿下山法更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初值敏感性。随后,基于统一潮流模型构建了节点电压/节点气压-注入节点功率综合灵敏度指标,同时获取了规范化的电压/气压灵敏度矩阵 ...
李维维, 钱瞳, 唐文虎*, 郑杰辉
doaj +1 more source
低碳甚至零碳能源系统是气候解决方案的基础。研究表明,大多数减排措施都需要多学科、多产业、多部门的深度合作;同时,碳排放的演化和发展是个长周期的过程,中观尺度的行业脱碳发展规划、碳市场机制以及微观尺度各类脱碳综合技术研究,迫切需要宏观尺度能源系统层面提出中长远期的定量约束、目标和路径方案。通过分析能源系统互联互通的发展趋势以及能源系统微观、中观和宏观尺度研究之间的密切相互影响,提出大框架下的宏观能源系统跨学科融合和定量研究方法学的重要性,倡导学术期刊积极主动为能源气候研究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
张希良+7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方兴未艾,正共同推动中国能源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有助于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精准建模、高效分析及智能决策控制,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关键支撑技术。通过对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源、网、荷、储等关键环节的预测、建模、分析、优化控制等核心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对元学习、无监督预训练、可解释性与人机混合增强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其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应用进行分析展望,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赵日晓*, 闫冬, 周翔, 王新迎
doaj +1 more source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能源消耗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化石燃料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能源变得越来越重要。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且无污染的新型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中。在山区地区,由于光照条件较差,传统光伏发电系统难以实现经济效益,但是山地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并降低成本。重点研究山地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综合施工技术,其建设对于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立军 寇
semanticscholar +1 mor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