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 to 10 of about 21 (21)
通过对芦芽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调查分析,表明芦芽山生态旅游景区年环境容量为472 480人次,游客年容量为303 840人次,实际年游客量为160 276人次,为游客年容量的52.75%。并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今后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郭建荣, 吴丽荣
doaj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的流到小村旁……",当年郭兰英唱的这首歌响彻大江南北,同时也显示出当时山西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美好景象。在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晋西北黄土高原上,闪耀着一颗绿色的璀璨明珠,它就是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郭建荣
doaj
我国特产的褐马鸡,目前仅分布于山西省吕梁山系和河北省西北部部分山地。种群数量也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干扰而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保护这一珍稀鸟类,国家已列入一类保护动物、并建立了庞泉沟和芦芽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还有河北省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也把褐马鸡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张俊, 刘焕金, 冯敬义, 苏化龙
doaj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目前已查明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4门102科954种;脊椎动物26目68科300种;其中鸟类有17目47科248种,兽类有6目15科41种,两栖爬行类有3目6科11种,真菌种类有9目26科75种;是华北地区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郭建荣
doaj
褐马鸡和熊猫、丹顶鹤、金丝猴一样被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它是我国独有的。褐马鸡骁勇善斗,有一种“斗死不却”的战斗精神,因此,人们又把它视为勇敢、顽强的象征。褐马鸡生活在山西省吕梁山区,河北省西北部山区也有一些。为了保护褐马鸡主要栖息、繁殖地,一九八○年山西省在褐马鸡分布最多的两个地方 ...
张秀翔
doaj
2008~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9窝三道眉草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种群遇见率为2.9只/km,9月后为5.0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2.8%;繁殖期为4~7月,营巢期6 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2~13 d,孵化率为86%,成活率89.5%,巢内育雏12~13 d,巢外育雏7~8 d。
王建萍
doaj
2005~2007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大斑啄木鸟的生态进行了观察,观察表明,该鸟在本地区为留鸟,繁殖后比繁殖前的种群数量增加85.7%:3月下旬开始交配,4月上甸产卵,窝卵数3~6枚,孵卵期11 d,孵化率94.1%,繁殖成功率87.5%,育雏期21 d;食物以农林害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占90.4%,植物性食物占9.6%。
王拴柱, 王建萍
doaj
2001-2003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14窝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份种群遇见率为2.27只/km,9月后为3.2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4.1%;繁殖期为4-8月,最早营巢期为4月22日,营巢期7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3-14d,年繁殖力1.8只,孵化率为85.1%,成活率86.96%,巢内育雏14- 15d,巢外育雏7-8d。
王建萍+3 more
doaj
2007~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星鸦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区星鸦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2 500 m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繁殖前3月的种群密度为0.25只/km,繁殖后的8月种群密度为0.43只/km;繁殖期为4~7月,最早产卵期为4月19日,窝卵数为3~5枚,孵化期为17~18 d,孵化率为83.2%,巢内育雏期18~19 d,幼乌离巢率为96%;星鸦的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总食物量的76.7%。
王建萍
doaj
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以世界珍禽褐马鸡和以云杉、华北落叶松次生林植物群落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本文对该保护区的地理历史概况、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社区经济概况、保护区建立建设的重要性、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管理对策。
王建萍
do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