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91 to 100 of about 1,897 (216)
在水温(27±2)℃、盐度29±2、pH 7.8~8.5、光强1 000 lx的条件下,对来自中国台湾省的体质量为35~45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Boone 1931)亲虾的性腺成熟节律和交配进行了为期73 d的繁育实验,样品为1 300对,3个批次。结果表明,雌虾术后卵巢成熟率分4期:Ⅰ期(1~9 d)入池适应术后效应期;Ⅱ期(10~16 d)低成熟率期,Ⅲ期(17~51 d)成熟率渐上升期,Ⅳ(52~73 d)平稳期;雄虾精荚形成率分3期:Ⅰ期(1~12 d ...
李少菁+5 more
core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分布甚广,又多为常见种。在中国黑水鸡繁殖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且1 a繁殖1次,至今尚未见到1 a繁殖2次以上的报道。2013~2016年,连续4 a在青岛李沧公园不足2 hm2的人工湖内观察到黑水鸡繁殖,于2016年4月和6月有2对亲鸟成功地各繁殖2窝,2次产卵和孵化出雏鸟数均达到6枚/只以上,而其中1对老黑水鸡(F1)又于当年7月繁殖第3窝,产下3枚卵并孵出3只雏鸟。2繁殖对1 a内共繁殖5窝,存活24只雏鸟,实现每年85.7%的雏鸟成活率 ...
赵宗泰 杨广涛 朴仁珠
doaj
水産上重要な海産大型甲殻類の人工繁殖に関する研究 [PDF]
東京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論文 平成29年度(2017) 応用生命科学 課程博士 甲第466号指導教員: 濱崎 活幸全文公表年月日: 2018-06 ...
神保 忠雄
core +1 more source
斑啄木鸟是抑制多种蛀木害虫的有效天敌。当前,由于栖息环境恶化,种群数量锐减,因而导致某些蛀木害虫猖獗成灾。本试验是在该鸟的繁殖期,适时掏取雅鸟,经人工饲养放回自然界;再利用其“补充产卵性”繁殖第二窝,促成当年繁殖量增加一倍,
张仲信, 谷昭威, 郝广洲
doaj
对行为的定义和描述是定量开展行为学研究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人工饲养环境下长江江豚行为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定义和描述了长江江豚近40种行为。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人工饲养环境下长江江豚行为学研究所必需的行为谱,由活跃的水面行为、玩耍、索食、社群行为、性行为、休息、摩擦、杂类八个类别组成 ...
肖建强,王丁
core
紫貂(Martes zibellina L.)是栖息在高纬度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混交林带的一种珍稀毛皮动物。我国对紫貂的人工驯养已有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紫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性成熟晚、空怀率高,严重影响兽群的扩大。紫貂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即在6月中旬—8月初发情交配,翌年4—5月份产仔,妊娠期长达9个月左右。多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动物便形成了对这种环境因素的适应 ...
马文忠
doaj
[Progress in antibacterial/osteogenesis dual-functional surface modification strategy of titanium-based implants]. [PDF]
Liu P, Fan B, Zou L, Lü L, Gao Q.
europepmc +1 more sourc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Hedgehog gene in amphioxus embryogenesis and mutants construction related to the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 [PDF]
Hedgehog(Hh)基因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最早在果蝇中发现,参与果蝇分节极性(segmentpolarity)的形成及翅原基前后组织中心的建立;在海胆中,参与中胚层的分化;而在脊椎动物中,该基因主要参与中枢神经系统(CNS)、轴旁中胚层及附肢的发育。在头索动物文昌鱼中,前人基于Hh的表达谱分析,推测该基因参与神经管的发育及左右轴的建立,提出Hh对神经管腹侧神经元分化的作用可能是一原始特征。 本文用基因敲低、过表达和敲除3种方法对文昌鱼Hh基因在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做了进一步研究 ...
王慧
core
通过对国内东方白鹳迁地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上海动物园于1984年人工繁殖成功东方白鹳尚属首次。据统计目前世界共有88家动物园饲养繁育约552只东方白鹳,其中,中国就有58家动物园饲养东方白鹳342只。我国对东方白鹳的研究偏重于生态、生理、繁殖三方面,并在笼养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马建章, 田秀华, 马雪峰
doaj
白腰杓鹬(Numeniusarquata)为形目鹬科构鹬属鸟类,俗称油老罐子。在我国东北西北部繁殖,在华北及新疆、青海为旅鸟,迁至我国东南地区的广东一带越冬。白腰杓鹬在吉林省向海保护区内有一定数量,笔者于1986年—1988年共找到18巢,其中繁殖成功者只有4巢,被破坏者14巢,主要是人为破坏,因白腰杓鹬的繁殖区是人类活动最多的地方,故加强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已成当务之急。
孙相武, 高继宏, 任水秀, 李富
do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