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1 to 20 of about 174 (106)
根据野外调查以及人工驯养繁育丹顶鹤的数量统计,研究了近30 a(1981~2010年)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的变动。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野生丹顶鹤数量维持在300只左右,是我国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种群,占世界迁徙野生丹顶鹤总数的25%,而这些主要得益于扎龙保护区再建区30 a来,通过严格管护、科学研究、社区共建、环境教育及实施有效补水等一系列举措,使保护区核心区生态完整性和原始性得以保持,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5.7%,为丹顶鹤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 ...
王文锋+6 more
doaj
1985年4月─1991年9月,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志丹顶鹤(Grusjaponensis)、白枕鹤(Grusvipio)、蓑羽鹤(Anthropoidesvirgo)43只,回收15只。分析环志鹤类的回收信息,提供了在扎龙自然保护区繁殖的白枕鹤、丹顶鹤的越冬地点及迁徙路线的依据;本文还讨论了鹤类的捕捉环志方法及影响回收率的因素。
许杰+4 more
doaj
在素有鹤城之称的齐齐哈尔市召开国际鹤类学术讨论会期间,我采访了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波先生,首先请阿其波先生谈谈对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印象和看法。他说:目前在扎龙保护区仍有居民活动 ...
张振铭
doaj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以及当地社区经济落后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扎龙自然保护区社区村民对生态旅游和资源保护的态度、旅游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扎龙屯社区对保护区生态旅游多持支持和积极参与的态度;生态旅游增加了村民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村民通过经营餐饮、住宿等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旅游同时为社区带来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并改善了道路等基础设施。最后对如何加强社区与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合作,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进行了讨论。
梅索南措, 程鲲, 仇福臣
doaj
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别名黑朱鹭,俗称勾勾嘴,为中型涉禽;隶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由于其体态秀美,嘴形奇异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由于数量不断下降,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笔者于1983年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布及栖息地白鹮的分布很广,在世界上分布于非洲、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我国;在我国东北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繁殖鸟。
徐铁林, 王进军
doaj
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基本目的,但我国目前保护区现状并不象原先计划的那样好,有些生物资源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步入濒危的行列。如兴凯湖保护区,适于水禽生长发育的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减少,土地沙化正在加剧,在此生长的一些水禽种类和数量正在减少 ...
万书成, 袁 力
doaj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的最南端,东与黑龙江省泰来县为界,西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毗连,南与吉林省镇赉县接壤,北与扎赉特旗小城子乡为邻。地里坐标为东经122°44′13″-123°10′24 ...
董桂莙
doaj
为探讨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变化规律,采用2000年和2010年7月两期Landsat TM影像作为数据源,分析扎龙湿地最近10 a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并以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为基础,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模拟2020年扎龙湿地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转换以明水沼泽向芦苇沼泽,草地向盐碱地,湖泊向明水沼泽转换为主,农田、建设用地、盐碱地的转入率较高,表明湿地有湿生景观向旱生景观转变的趋势。根据预测结果,土地利用变化将继续保持2000~2010年的变化趋势,明水沼泽、芦苇沼泽、
李 浩 袁 力 龚文峰 张楚翘
doaj
2002~2004年3~8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定法等对丹顶鹤育雏期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丹顶鹤种群的有效保护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扎龙保护区,育雏期不同阶段丹顶鹤的育雏生境选择不同,育雏前期,丹顶鹤选择芦苇沼泽,仅局限于以巢址为中心的小范围内活动;育雏后期,丹顶鹤的育雏活动范围开始向外扩展甚至与巢址生境不同,偏爱于开阔度较大且能提供水和隐蔽的苔草沼泽。
吴庆明, 张新刚, 于云飞
doaj
今年秋天,苏联的阿拉木图动物研究所环志了1,000只涉禽。其中红颈瓣蹼鹬、林鹬和青脚鹬是用红、黄两种颜色的颈环环志的。在中国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工作者,计划在秋季和冬季对保护区内的部分鸟类进行环志。首先在苍鹭、鹳、鹤等大型涉禽身上进行。
杨若莉, 陆军
do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