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31 to 140 of about 19,473 (256)
对扎龙湿地的水鸟群落进行资源调查,共记录水禽52种,隶属于5目11科。其中古北界种类42种(占82%),广布种类10种(占18%),东洋界种类无记录。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扎龙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种类和数量随着迁徙活动呈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水鸟迁徙时间集中,种群数量变化剧烈,有高峰期;秋季水鸟迁徙时间分散,种群数量变化缓和,无明显的高峰期。
关雪, 李枫, 沙剑斌, 曲文慧
doaj
Sequencing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iRNAome and transcriptome of Larimichthys crocea infected by Cryptocaryon irritans [PDF]
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Richardson,1846)曾是我国的传统四大海洋渔业对象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海水网箱养殖经济鱼类之一,2015年养殖年产量超过14万吨。近年来由于发展模式的制约,养殖管理的缺失,加之养殖环境的严重污染,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病毒性疾病,细菌疾病和寄生虫疾病日趋严重,其中以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病的危害最为严重。其所感染大黄鱼并导致继发性的细菌感染,造成养殖大黄鱼大面积死亡,对该养殖产业损失极大 ...
乔莹
core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受海岸带地区人为活动的影响,海域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本文对渤海近年典型生态灾害,如赤潮、大型藻类及水母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水环境变化,对其演变趋势进行了评估 ...
邢前国+1 more
core
Taxonomy, distribu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rmal tolerance in Nipponacmea limpets along China coast [PDF]
作为生物圈最脆弱的系统之一,潮间带生态系统是研究全球变化对群落动态影响的理想系统。全球变化带来的环境变化如温度升高、海水酸化和海平面升高等可影响生物行为、生理以及进化适应,从而改变潮间带生物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而面对环境变化,物种间由于适应能力的差异,会出现“胜利者”和“失败者”。背尖贝(GenusNipponacmea)是常见潮间带生物,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中-高潮间带岩石上。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研究中国沿岸背尖贝的分类、系统发育以及地理分布格局,并测定不同温度下背尖贝属间生理和分子适应的差异 ...
于姗姗
core
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的陕西铜川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可持续性及保护对策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虽然已经在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采用PVA分析影响濒危物种种群长期维持的内外因子。经过数十年的保护,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的数量已经从7只增长到约4 400只,若干再引入计划也分别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相继实施。过去的研究表明,种群统计随机性、灾害和种群性比等因素是影响朱鹮野生种群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对影响朱鹮再引入种群长期稳定维持的因素却知之甚少 ...
王华强+3 more
doaj
棘腹蛙(<italic>Quasipaaboulengeri</italic>)易位和非易位种群 5SrDNA及端粒序列(TTAGGG)<italic><sub>n</sub></italic>的荧光原位杂交比较分析 [PDF]
云 夏+3 more
openalex +1 mor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