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1 to 10 of about 3,044 (132)
红外相机陷阱技术被公认为是当前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与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利用红外相机监测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出入洞穴事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行为生态,然而实践中却经常发生仅监拍到出洞或入洞的不完整事件。为探索穿山甲漏拍原因,提高拍摄成功率,2019年10月—2021年5月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林区与惠州市惠东县乌禽嶂林区,共布设172台红外相机对中华穿山甲活动洞穴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累计69台红外相机捕捉到866段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拍摄到进洞、出洞共计183次 ...
张玉林+5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基于改进Cascade R-CNN的雪豹物种水平的自动检测方法
雪豹(Panthera uncia)的皮毛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红外相机监测图像中雪豹和背景较为相似,而且监测图像中雪豹的尺寸大小不一,为了提升雪豹检测的准确率,采用3个不同的检测器进行级联,在特征提取网络中引入特征金字塔结构改进Cascade R-CNN模型实现了雪豹的自动检测。以项目组采集的雪豹监测图像为数据集的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白天/黑夜图像,还是多种不同尺寸雪豹同时出现的图像,该方法都可以较好地实现雪豹的识别及定位,平均准确率达93.0%,对比Faster R-CNN和SSD-300(Single
张 毓 高雅月 常峰源 谢将剑 张军国
doaj +2 more sources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西藏林芝通麦至色季拉山段猕猴西藏亚种(Macaca mulatta vestita),对红外相机布设点的海拔、坡度、距公路距离、距水源距离、植被类型、郁闭度、优势植物和周围植物丰富度8个生态因子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判断藏猕猴的冬季生境选择偏好。结果显示:藏猕猴在冬季主要选择低海拔的区域活动,区域内植物丰富度与藏猕猴平均单张照片出现的只数显著相关(r=0.638); 水因子、地理和隐蔽性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6.779%,表明藏猕猴在冬季偏好选择海拔低、坡度大、距公路及水源距离近 ...
丰大林, 于晶晶
doaj +2 more sourc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e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PDF]
针对当前有机合成实验在性质研究方面的不足以及仪器分析实验方法相对独立、缺乏整合性的现状,我们设计了一个本科生开放性实验。本实验将有机合成与仪器分析实验进行结合,构建了一个包含材料合成与表征、羟基多氯联苯的吸附性能及检测方法探究的本科生创新实验。首先,采用正硅酸四乙酯对Fe3O4进行处理,引入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制备氨基改性的Fe3O4。随后,加入三甲酰氯和对苯二胺单体用于制备磁性共价有机骨架(MCOF)。本实验利用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MCOF的表面基团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最后 ...
Jiang DD, Jia Q.
europepmc +2 more sources
2015年1月—2016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进行监测,共布设28台红外相机,累计工作5643 d,共获得有效照片2820张,记录到兽类(Mammalia)4目7科12种,鸟类(Aves)5目11科2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分别为猕猴(Macaca mulatt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勺鸡 ...
苏英钰 1 毛坤财 2 程彬彬 1 刘洁 1 黎敏灵 1 左文波 3 张微微 1
doaj +1 more source
2020年8月—2021年7月,在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共布设50台红外相机,对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连续监测。研究期间共记录到兽类17种(4目10科)和鸟类19种(5目10科),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前5位的依次是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野猪(Sus scrofa)、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鼬獾(Melogale moschata);
汪国海+7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2019年4—7月,在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50°47′50″—50°48′6″N,125°55′14″—125°55′40″E;海拔47350—53079 m)内,利用红外相机对5个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繁殖巢进行视频监测,共记录到3358条有效视频。分析表明:营巢期为(67±12)d,窝卵数为(52±05)枚,孵卵期为(127±12)d,雏鸟留巢时间为(117±06)d;雌鸟每日平均喂食频次略低于雄鸟,但频次差异不显著(P>0
李国富 1+1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个管理片区利用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资源开展本底调查。共设置128个5 km×5 km的有效网格和209个有效相机位点,累计工作23 398个有效相机日,获得5 294张独立有效照片。调查共记录到40个物种,其中鸟类5目8科19种,兽类4目10科21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并绘制了物种多样性分布图。保护区内食肉动物物种丰富,大型食肉动物在时空上相互隔离而稳定共存,藏狐(Vulpes ...
胡大志+5 more
doaj +2 more sources
2008年3—12月,作者以网格法(500 m×500 m)在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空间分布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记录到野生动物25种,其中兽类11科18种,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和秦岭羚牛(Budorcas bedfordi); 鸟类4科7种,主要包括地面活动的种类如:血雉(Ithaginis
王玉玢 王 军
doaj +1 more source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研究四川米亚罗自然保护区牦牛放牧对鬣羚活动节律的影响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的活动节律是鬣羚保护工作的关键基础之一,牦牛(Bos grunniens)放牧是当地牧民在鬣羚栖息地进行的日常活动,研究牦牛放牧活动对鬣羚的活动节律的影响对于做好鬣羚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不适用于夜间活动的鬣羚活动节律的监测,热红外技术能够监测具有温度的目标对象,不受白天黑夜的影响,非常适合鬣羚监测。借助红外相机获取鬣羚和牦牛的活动照片;根据独立有效照片数量计算鬣羚和牦牛在不同时段和不同月份的相对活动丰富度指数 ...
刘怀君 1+1 more
doaj +1 mor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