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31 to 40 of about 9,687 (216)
拜登政府上台后,将气候问题作为其政策重点,展现了强烈的气候治理雄心。但拜登政府却主动发起针对中国的“绿色竞赛”,在气候问题上与中国展开竞争。“绿色竞赛”是指中美在“气候危机”共识下,虽然有着巨大合作空间,却受中美战略竞争大环境影响难以开展有效的合作。“绿色竞赛”的实质是拜登政府将中美战略竞争引向气候领域,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拜登政府通过争夺全球气候议程主导权、拉拢其他国家试图孤立中国、加大“碳中和”技术和基建投入、提出“B3W”等竞争性方案等方式展开“绿色竞赛 ...
戚凯, 李坤泽, 许勤华
core +1 more source
化石能源非能利用的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对全球2 ℃温控目标的影响逐步显现。首先,分析了全球化石能源非能利用的基本原理、现状和趋势、关键技术,以及基于基本化工品的化石能源非能利用消费量和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结果表明,化石能源非能利用具有一定的固碳作用,化石原料中50%~70%的碳元素将长期存储在塑料等终端化工产品中,但是化工产品废弃物管理不善将导致这些存储的碳元素外泄。其次,设计了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并运用对数回归拟合法对基本化工品和化石能源非能利用的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 ...
张赟+4 more
core +1 more source
中国国家碳市场即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里程碑式的发展,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上线交易并推广至更多行业,为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欧洲碳市场(EU ETS)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欧洲电力行业近年来的绿色转型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碳市场下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介绍了欧洲碳市场的最新发展,分析了碳市场对欧洲电力行业减排的贡献。短期角度看,碳市场可以和自由化程度高的电力市场相结合,推动燃料转换。以实际交易数据和德国电力市场优先次序曲线为例 ...
秦炎
doaj +1 more source
以可再生能源和储能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建设已成为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电化学储能面临技术经济性差以及供用能在品质上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基于能量梯级综合利用的理念和共享经济的模式,提出热电联产型共享储能系统的技术与业态,探讨该类储能的基本运行原理、技术经济特性和商业模式。以高温固体蓄热、余热锅炉与汽轮机组成的典型热电联产型共享储能系统的案例分析表明,以固体蓄热为储能设备的热电联产型共享储能系统,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实现系统经济性最优的容量配置和运行调度时,系统内部收益率达到10.6%、投资回收期为8.2 ...
冶兆年+4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匮乏型国家电力发展研究 ——以新加坡为例 [PDF]
随着全球120多个国家陆续宣布碳中和目标,可再生能源资源不足地区、国家如何实现碳中和成为研究的焦点。新加坡可再生能源匮乏,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满足国内能源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新加坡的重要课题之一。新加坡电力需求分布在居民、商业、交通和工业四大部门,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各部门能源需求的变化规律,以碳中和为目标,2050年能源需求为约束,提出新加坡各部门的能源转型方向,并据此预测碳中和目标下新加坡电力需求。再通过模型分析新加坡2050年电力供应方式,规划结果显示 ...
白苏+4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碳排放交易体系(emission trading schemes,ETS)作为基于市场机制下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工具已被越来越多国家采用,同时可再生能源证书(renewableenergy certificates,REC)也是国际上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机制,但如何提升REC的购买动机以实现其设计目标是政府和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为探讨2种机制的结合能否提升REC的购买动机以实现进一步减排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REC交易双层模型,在与现实接近的寡头电力市场条件下 ...
陶悦川+4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应对气候变化、解决环境污染、加快能源转型已日益成为全球共识,全球能源互联网为加快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解决方案。为系统了解全球能源互联网在各国的发展成效和进程,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指数,从电力互联、绿色低碳和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三个维度系统反映各个国家能源电力系统发展水平。采用了对数极差法对传统数据标准化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的方法相比传统极差法对统计国家数量多、数据离散程度大的情况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最后分析了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及电力互联发展的相关性及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以期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 ...
张士宁+6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当前工业园区针对不同介质、等级的余能进行了针对性的利用来满足用户单一的能量需求,这样的利用方式通常规模小、能量转换形式单一,且未对余能进行深度利用,因此余能利用率较低。对具体余能资源类型进行分析,由余能发电、余能制热与制冷技术形成综合能源供能系统,并构建双层优化算法模型,第一层采用遗传算法优化设备容量变量,第二层采用数学规划求解方法优化各设备24 h逐时出力。基于3种设备组合场景进行优化,案例结果表明通过对余能进行多方式利用,完成冷热电联供,可在增加少量投资成本的情况下,节省大量外部购能费用 ...
葛晨晨+4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考虑梯级碳交易机制和电转气两阶段运行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 [PDF]
为提升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的能效水平,提出了一种考虑梯级碳交易机制和电转气(power-to-gas,P2G)两阶段运行的IES调度模型。首先引入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解决了P2G所需碳源和热电联产机组的碳排放问题;同时在传统P2G的基础上引入氢燃料电池,研究P2G两阶段运行的多重效益;最后,运用梯级碳交易机制限制碳排放。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碳交易成本、系统运行成本 ...
李贵君+4 more
doaj +1 more source
2017年8月15日,台湾岛内发生18年以来最严重的停电事故,其背后的实际原因是电力短缺。本文在研究台湾电力供需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电力需求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分析台湾未来可能面临的电力供需矛盾。在此基础上,结合台湾的电力短缺事故分析当前台湾能源政策对电力短缺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未来将面临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且电力供需缺口将持续至2026年。因此,制定能源政策应考虑\"电力先行\"的发展战略,并遵循专业科学的原则统筹规划,以保证稳定性和持续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容性增长视角下的 ...
何晓萍, 杨芳
core +1 mor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