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61 to 70 of about 244 (110)
啄木鸟为森林益鸟,开展行为生态研究有助于提高物种保护成效。2014年6月中旬,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的小斑啄木鸟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观察法与所有事件记录法对两巢小斑啄木鸟育雏行为进行实地观察。结果表明,小斑啄木鸟的育雏与清理巢穴工作由双亲共同承担,喂食高峰期集中在9:00~13:00,双亲平均喂食次数(13±6)次/h; 喂食种类包括鳞翅目昆虫及其幼虫、膜翅目昆虫、天牛等林木害虫,以毛虫、蚜虫和蝇类较多。通过t-检验分析显示,双亲在清理巢穴次数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正沟巢穴t=0.128,P=0 ...
孟和达来 曹立春 乌力吉 宋景良 鲍清泉李小伟 孟 和 李桂林 巴特尔 鲍伟东
doaj
一、雏鸟的生长发育灰头鹀雏鸟的生长发育、与一般雀形目鸟类很相类似。刚出壳时全身仅前额、眼泡之问,头顶、枕部、两翅、肩部、背中线和股沟处有成丛生长的灰色绒羽、其余均裸出无羽。皮肤嫩黄色。嘴角膜白色 ...
赵正阶
doaj
Dual Images of the Bible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DF]
文章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生态角度对《圣经》的重新解读。《圣经》呈现出双重形象:一方面因其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被视为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对化解地球生态危机有积极作用。通过辨明《圣经》双重形象的由来,一方面肯定《圣经》与生态危机的形成有着无法摆脱的思想和文化干系,另一方面则对其潜在的生态资源提出挖掘再造的可能。《圣经》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西方人自然观、近代科技的关系,《圣经》独特的历史观与近现代进步主义的承接关系。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圣经 ...
黄增喜
core
2015—2020年,以福州动物园33只古巴火烈鸟(Phoenicopterus ruber)为研究对象,通过日常饲养管理总结繁殖经验,并结合监控视频,采用随机观察、目标跟踪法对古巴火烈鸟的繁殖行为、繁殖年龄、繁殖季节、配对模式、发情与交配、筑巢、产卵与孵化、出壳与育雏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古巴火烈鸟4—6岁开始产卵繁殖,配对模式属一夫一妻制,偶有3鸟繁殖组和4鸟繁殖组;在福州地区,降水量大和气候温暖的2—4月开始发情交配,3—7月产卵,产卵高峰在6月,每窝1枚卵,每年产1—3枚,孵化期为28 ...
高喜凤
doaj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分布甚广,又多为常见种。在中国黑水鸡繁殖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且1 a繁殖1次,至今尚未见到1 a繁殖2次以上的报道。2013~2016年,连续4 a在青岛李沧公园不足2 hm2的人工湖内观察到黑水鸡繁殖,于2016年4月和6月有2对亲鸟成功地各繁殖2窝,2次产卵和孵化出雏鸟数均达到6枚/只以上,而其中1对老黑水鸡(F1)又于当年7月繁殖第3窝,产下3枚卵并孵出3只雏鸟。2繁殖对1 a内共繁殖5窝,存活24只雏鸟,实现每年85.7%的雏鸟成活率 ...
赵宗泰 杨广涛 朴仁珠
doaj
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小鸊鷉(Tachybaptusruficollis)在皖南黄山市三口地区的分布范围扩大、数量增多。本文介绍该地区小鸊鷉的生态情况,阐述了小鸊鷉成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雏鸟、卵和巢也作了描述。小鸊鷉在遇险时,亲鸟能将雏鸟夹在翅膀下而潜水逃走;认为小鸊鷉孵卵的热源主要是来自体温和气温。
张顺风
doaj
英国十七世纪博物学家约翰·雷以植物学研究著称,但他在动物学上同样有显著的成就。他的鸟类、鱼类、四足动物及昆虫学著作,为这些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关于雷的著作本身以及其中涵盖的动物学知识,以及他对动物持有的看法,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来论述雷在动物学方面的成就,进而探讨动物学研究与雷的自然神学思想的联系 ...
熊姣
core
作者在1992—1994年对褐乌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的人工孵化和育雏进行观察研究,其中褐马鸡成乌6组14只、卵298枚、雏鸟56只。结果表明:褐马鸡的受精率平均为68.50%。卵的大小为58.39(49.30—63.70)×42.77(34.10—48.40)mm;卵重为58.00(4.30—67.00)g;卵型指数为1.344(1.153—1.612);重量系数为0.545(0.436—0.643);出雏率平均为73.45%,孵化期平均为27.8(26.0—28.8 ...
谭玉洁, 张文元, 张春颖
doaj